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燧錠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燧錠灸:傳統中醫特色灸法詳解
概述與歷史淵源
陽燧錠灸乃中醫灸法中一項獨特技藝,屬於直接灸法範疇,其源流可追溯至清代醫家著作。《針灸逢源》首次系統記載此灸法,《理瀹駢文》則詳述其配方及製作工藝。此法運用特製藥錠,置於腧穴之上點燃施灸,借助硫黃等藥物燃燒產生的熱力與藥性雙重作用,達到溫經散寒、祛濕逐痹之效。
配方與製作工藝
傳統陽燧錠配方遵循"硫黃為君,諸藥為佐"之原則。《理瀹駢文》載原方:
- 硫黃一兩五錢(主藥,性熱,助陽)
- 川烏、草烏各一錢(祛風濕,散寒止痛)
- 蟾蜍一錢(解毒散結)
- 朱砂一錢(鎮靜安神)
- 僵蠶一條(息風止痙)
- 冰片、麝香各二分(開竅通絡)
近代改良配方更注重臨床實效,其組成如下:
- 陳艾一斤(溫經止血,散寒止痛)
- 硫黃四兩(主藥)
- 延胡索細粉三錢(活血行氣止痛)
- 牛黃三分(清熱解毒)
- 朱砂二錢(安神鎮驚)
- 清水二斤(製作媒介)
製作工序極為講究:先將陳艾與清水煎煮濃縮,去渣取汁;加入硫黃後文火熬製;待藥液適當濃稠時,依次加入延胡索、牛黃、朱砂等藥末,攪拌均勻後傾入瓷盆成形,冷卻後剪成麥粒大小貯藏。關鍵在於火候掌控—火猛則藥性盡失,火弱則難以成型。
操作方法與作用機理
施灸時,取藥錠一粒置於選定腧穴,以線香引燃。藥錠燃燒過程中,產生溫熱刺激與藥物揮發成分雙重作用。其熱力較一般艾灸更為集中深入,配合硫黃等藥物特性,能穿透皮膚達深層組織。灸後常見穴位局部起水泡,此乃"瘢痕灸"特有現象,被視為邪外出之徵兆。
從中醫理論分析,陽燧錠灸融合了以下作用:
- 溫熱效應:硫黃燃燒產生持久熱力,具有溫通經絡之效
- 藥物作用:方中川烏、草烏祛風除濕,延胡索活血止痛,共同發揮治療效果
- 經絡刺激:局部水泡形成產生持續刺激,類似"發泡療法"的作用
臨床應用與適應症
此法特別適合於以下病證:
- 風濕痹痛:對寒濕型痹證效果尤佳,能溫散寒濕,通利關節
- 筋骨損傷:針對陳舊性關節扭傷、軟組織損傷,有活血化瘀之功
- 經絡拘急:對於手足攣急、肌肉僵硬等證,可舒筋活絡
- 某些寒性病症:如寒性腹痛、寒濕帶下等
根據辨證取穴原則,常選用阿是穴(痛點)及相關經絡穴位。對關節病變多取局部穴;全身性病症則配合背俞穴或特定要穴。
學術價值與技術特點
陽燧錠灸的特色在於:
- 複合效應:結合灸法熱力與藥物作用,相較單純艾灸療效更為全面
- 技術傳承:體現古代醫家對礦物藥與灸法結合的獨到見解
- 劑型創新:錠劑形式便於保存和使用,是傳統中藥劑型巧妙應用
此法在清代廣泛流傳,後世雖應用漸少,但其技術原理仍為當代灸法研究提供寶貴參考。現代研究認為,硫黃燃燒產生的特殊成分可能對某些病理狀態有調節作用,而方中多味藥物的協同效應值得進一步探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