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損及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陽損,中醫名詞。指由於陽氣不足而導致陰精代生不足的病機。如水腫、腰酸、膝冷等腎陽虛的證候,發展日久,陽氣不能溫煦,氣化失職,導致陰精的產生和攝取不足,出現煩躁、咽乾、喉痛、齒齦出血、耳鳴、盜汗、顴紅、潮熱等腎陰不足的證候。治宜陰陽雙補,以補陽為主。
陰,中醫名詞。指人體內具有滋養、濡潤、抑制、收斂等功能的物質和作用。陰與陽統稱為陰陽,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要素。陰陽相互依存、相互制約,陰盛則陽衰,陽盛則陰衰。陰陽失調,則會導致疾病的發生。
陽損陰虛是指由於陽氣不足而導致陰精代生不足的病機。陽氣不足,不能溫煦、濡潤、推動、固攝陰精,導致陰精虧損,陰陽失調。陽損陰虛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腰膝酸軟、四肢無力、頭暈目眩、耳鳴耳聾、心悸氣短、失眠多夢、盜汗、潮熱、手足心熱、口乾咽燥、大便乾結、小便短赤等。
陽損陰虛的治療,以補陽為主,兼以滋陰。常用方藥有六味地黃丸、金匱腎氣丸、右歸丸、左歸丸等。
需要注意的是,陽損陰虛患者在治療期間,應注意休息,避免勞累,飲食宜清淡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同時,還應注意調節情志,保持心情舒暢。
以下是《黃帝內經》中關於陽損陰虛的論述:
- “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死。陰者,若地與水,失其所則廢。”(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)
- “陽者,陰之使也;陰者,陽之主也。陰陽相須,如鳥之兩翼,如車之兩輪,如立之兩足,如鼓之兩面,如目之兩睛,如手之兩掌。故陽常不足,陰常有餘。”(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)
- “陽者,精氣之所生也;陰者,精氣之所藏也。陽盛則精氣生,陰盛則精氣藏。陽虛則精氣竭,陰虛則精氣亡。”(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)
陽損陰虛是一種常見的病理現象,臨床上多見於老年人、體弱多病者。陽損陰虛的治療,以補陽為主,兼以滋陰。患者在治療期間,應注意休息,避免勞累,飲食宜清淡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同時,還應注意調節情志,保持心情舒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