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損及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損及陰
概念與定義
陽損及陰為中醫病因病機學術語,指因陽氣虛損日久,難以化生陰精,致使陰液亦隨之虧耗的病理變化。《內經》云「陽生陰長」,陽氣為陰精化生之動力,若陽虛日久,氣化無力,則陰精生化之源匱乏,形成陰陽兩虛而偏於陽虛之證。此病機多見於慢性虛損性疾病,尤與腎陽虧虛關係密切。
病機演變
- 陽虛為本:初始多因勞倦過度、久病耗氣、年老體衰,或寒邪傷陽,導致陽氣不足,常見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軟、夜尿頻多等腎陽虛衰之象。
- 陰虧為標:陽虛日久,氣化失司,陰津不得蒸騰上承,臟腑失濡,遂見陰虛內熱之候,如口燥咽乾、潮熱盜汗、舌紅少津等。此時病機由純虛寒轉為虛寒夾虛熱,呈現「上熱下寒」之複雜證型。
臨床表現
- 陽虛證候:面色㿠白、水腫、腰膝冷痛、性機能減退、小便清長。
- 陰虛證候:顴紅煩躁、耳鳴失眠、齒齦出血、午後低熱,甚則陰虛火旺之象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淡胖邊有齒痕,或舌淡紅少苔,脈沉細弱或細數無力。
治療原則
以「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」為綱,採用陰陽雙補,溫陽為主之法:
- 溫補腎陽:選用右歸丸、腎氣丸等,配伍附子、肉桂、鹿角膠等溫陽之品,助陽以生陰。
- 佐養陰精:酌加枸杞子、熟地黃、山茱萸等滋陰藥物,使「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」。
- 調和樞機:若兼見虛火上炎,可少佐知母、黃柏引火歸元,或加龍骨、牡蠣潛鎮浮陽。
古籍佐證
《景岳全書》言:「善補陽者,必於陰中求陽,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。」具體闡明陽損及陰時,需通過陰中涵陽的治法恢復陰陽互根之機。
與相關機制的區別
- 陰損及陽:陰虛累及陽氣虧虛,證見潮熱盜汗日久轉為畏寒倦怠,治宜補陰為主佐以溫陽。
- 陰陽兩虛:陰陽俱損而無明顯先後因果,需平補陰陽,如龜鹿二仙膠。
此病機體現中醫「陰陽互根」理論,臨床需辨析陽虛與陰虛之主次,靈活調配方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