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旺而痛內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旺而痛內障

證名:指眼珠於午夜至午前時段出現疼痛之證候。此證屬中醫眼科範疇,其病機與陰陽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晝夜陰陽消長影響人體氣血運行。午前屬陽時(自午逆上至子為陽),若體內陽氣過旺,或陰虛不能制陽,致使陽熱上炎,灼傷目絡,則發為眼珠疼痛。此證多因肝火亢盛、腎陰不足,或情志鬱結化火,導致氣血壅滯於目,久則可能化生白翳(翳障),影響視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眼珠疼痛呈週期性發作,集中於午夜至午前(陽時)。
  • 疼痛或伴目赤、乾澀,嚴重者可見黑睛生翳。
  • 舌脈多見舌紅少津、脈弦數等陽熱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則:清瀉肝火、滋陰降火為主,佐以通絡止痛。
代表方劑

  1. 菊睛丸(出自《眼科纂要》)
    • 組成:菊花、決明子、青葙子等,擅清肝明目,抑火退翳。
    • 加減:若陰虛明顯,可酌加生地、麥冬;肝火熾盛者,加梔子、夏枯草。
  2. 滋陰降火湯
    • 適用於陰虛陽亢者,以知柏地黃丸為基礎,佐以密蒙花、谷精草等明目之品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目痛:廣義泛指眼部疼痛,陽旺而痛內障為其特殊類型,特具時間性與陰陽失衡特徵。
  • 白翳:屬「內障」範疇,多因火鬱日久,晶珠混濁而成,提示病勢進展。

理論延伸
《內經》云:「陽氣者,煩勞則張」,指出陽氣亢盛可致氣機上逆。此證正契合「陽旺」病機,治療當注重調和晝夜陰陽,如《眼科纂要》強調「急宜抑火」,以防熱邪久戀傷陰成翳。

(註:本文內容基於中醫經典理論,具體辨證須結合臨床四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