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維
陽維脈
陽維脈為奇經八脈之一,具有維繫、聯絡一身陽經的作用。"維"字在古文中有網維、維繫之意,陽維脈即維繫諸陽脈之網。此脈起於足跟外側(金門穴),上行經下肢外側,循脅肋,至肩部,經頸部至前額,最終抵達頭頂部。陽維脈與六陽經均有聯繫,尤與手足少陽、太陽經關係密切。
陽維脈的主要功能為:
- 維繫一身表陽,主司外感病證
- 調節陽經氣血,維護陽經間平衡
- 參與衛外功能,與抵抗外邪相關
在臨床辨證上,陽維脈病變多表現為:
- 惡寒發熱、頭痛、項強等外感症狀
- 腰痛、髀股痛、下肢外側疼痛
- 瘧疾發作時寒熱往來
- 甚則"溶溶不能自收持"(指身體沉重無力)
治療上常取陽維脈的交會穴,如金門、陽交、臑俞、天髎、風池、風府、啞門等穴。古人云:"陽維為病苦寒熱",故陽維病證多從少陽、太陽論治。
陽維穴
陽維穴為經外奇穴,見載於唐代《千金翼方》。其定位方法為:在耳廓根部,用手拉耳向前時,當耳根後出現的弦筋上是穴。
此穴主治證候:
- 耳鳴如雷鳴
- 聽力減退乃至耳聾
- 耳部氣血壅滯所致不適
操作技術:
- 針刺:直刺0.1-0.2寸
- 灸法:艾炷灸1-3壯;或艾條灸3-5分鐘
經脈與腧穴關係
陽維穴雖名"陽維",實則非陽維脈上之正穴。陽維脈上常用腧穴多分布於肢體外側及頭頸部,包括:
- 下肢部:金門(足太陽經)、陽交(足少陽經)
- 軀幹部:臑俞(手太陽經)
- 肩頸部:天髎(手少陽經)
- 頭頸部:風池(足少陽經)、風府、啞門(督脈)
這些腧穴通過陽維脈的聯繫,形成了一個調節陽經氣血的網絡系統。陽維穴則因其位於耳後少陽經循行區域,對耳部疾患具有特殊療效,體現了中醫"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"的理論特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