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維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維病
陽維病,乃指陽維脈功能失調所引發之病候。陽維脈為奇經八脈之一,其循行分布於人體外側,主司維繫諸陽經之氣,與陰維脈共同調節陰陽經脈之協調。
陽維病之主要病候
《難經·二十九難》有言:「陽維維於陽,陰維維於陰,陰陽不能自相維,則悵然失志,溶溶不能自收持。」又曰:「陽維為病苦寒熱,陰維為病苦心痛。」此段論述明確指出陽維病的主要臨床表現與機理。
- 悵然失志、神志不寧:
陽維脈失於維繫陽經,則衛氣不固,易受外邪侵擾。陽維脈氣虛弱,可導致心神失養,表現為精神恍惚、情緒不穩,甚則驚悸、善忘。呂廣注曰:「悵然者,其人驚,驚則維脈緩,故令人身不能收持;驚則失志,善忘,恍惚也。」 - 溶溶不能自收持:
陽維脈氣虛弱,則筋肉失於維繫,可出現肢體懈怠無力,難以自主控制動作,此即「溶溶不能自收持」之意。 - 寒熱往來:
陽維脈病變最典型之證候為「苦寒熱」,即惡寒發熱交替出現。此因陽維主衛外,與太陽、少陽經氣相關,陽維失調則營衛不和,故易見寒熱往來之症,類似於少陽病之「往來寒熱」。
陽維病之病理機轉
陽維脈屬陽,與三陽經(太陽、少陽、陽明)相聯繫,故其病變多涉及陽經病證:
- 衛外不固:
陽維脈能維繫諸陽,調和衛氣運行。若陽維失職,則衛氣不充,腠理疏鬆,外邪易襲,故發寒熱。 - 經脈失調:
陽維脈循行外側,上至頭頸,若經氣不利,可致頭痛、肢體痠楚、肩背不適等症。 - 神志異常:
陽維脈與陽蹻脈相聯繫,影響心神安定,故陽維失調可致情緒不寧、驚悸、恍惚。
臨床治療方向
陽維病之治療,當以調和陽維脈氣為主,常用針灸與藥物相結合:
- 針灸取穴:
多選用陽維脈之交會穴,如風池(足少陽、陽維之會)、外關(手少陽、陽維之會)、金門(足太陽、陽維之會)等,以通調陽維經氣。 - 藥物調理:
陽維病屬表證者,可用和解少陽法,如小柴胡湯加減;若兼見營衛不和,可用桂枝湯類方;若陽虛甚者,宜溫陽固衛,如黃耆建中湯等。
總之,陽維病為奇經病變之一,臨證須結合整體辨證,方能準確施治,使陰陽經脈得以協調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