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眥赤脈傳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眥赤脈傳睛
病證名,首見於《銀海精微》,又稱「大嘴赤脈附睛障」。此症以內眥(大眼角)處赤脈叢生,成束狀橫貫白睛(鞏膜),並逐漸蔓延至黑睛(角膜)為主要特徵。若病情加重,赤脈侵擾瞳神,可致視物模糊,患者常自覺眼內磣澀不適,或伴輕微灼熱感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中醫認為,大眥赤脈傳睛多因心經實火上炎,循經攻目所致。心主血脈,開竅於舌,其經脈連繫目系,若心火亢盛,血熱壅滯,則赤脈怒張,發於眼眥。此外,肝肺鬱熱或脾胃積熱,亦可循經上擾,加重赤脈蔓延。
臨床辨證需分虛實:
- 實證:赤脈粗大鮮紅,橫貫白睛,伴口苦咽乾、心煩失眠、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,脈數。治宜清心瀉火、涼血散瘀,方選導赤散合黃連解毒湯加減,或配合針刺少沖、內關等穴。
- 兼夾證:若赤脈暗紅纏繞,日久不消,多屬血瘀夾熱,可酌加桃仁、紅花以活血通絡;若兼眼瞼腫脹,則需清瀉脾肺,如瀉白散化裁。
與相關症候鑑別
- 赤脈傳睛:泛指赤脈從眥部生長,向黑睛延伸之症,病因包含心火、肝肺熱等,範圍較廣;而大眥赤脈傳睛特指發於內眥,且以心經實火為主因。
- 胬肉攀睛:赤脈伴生胬肉,形如蟬翼,多因風塵刺激或脾肺積熱,病位與病理與此症有別。
外治與調護
外治可選黃連煎汁或蒲公英洗眼液清熱解毒;若赤脈纏繞黑睛,可配合犀黃散點眼以退翳明目。古籍《審視瑤函》亦載,針刺太陽穴放血可瀉火緩急。
此症預後多良,然若延誤調治,赤脈久踞黑睛,恐礙視力,故早期辨明病機,對證施治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