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維脈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維脈病

陽維脈為奇經八脈之一,主維繫一身之陽脈,與陰維脈共同調節陰陽平衡。《難經·二十九難》曰:「陽維維於陽,陰維維於陰,陰陽不能相維,則悵然失志,溶溶不能自相持。」此言陽維脈失常,則陰陽失調,導致精神恍惚、肢體無力等症。

陽維脈病的表現

陽維脈病主要由經氣異常所引發,其症狀包括:

  1. 寒熱往來:因陽維脈主陽,失調則衛外不固,易出現怕冷、發熱交替之象,即《難經》所謂「陽維為病,苦寒熱」。
  2. 頭目眩暈:《脈經》提到「陽盛實,苦肩息,灑灑如寒」,此為陽維脈氣過盛,上擾清竅,遂致頭暈目眩、肩背緊繃。
  3. 情緒失調:陽維脈與陽經相聯,若其功能失常,可影響心神,出現悵然若失、精神不寧之狀。

病因病機

陽維脈病多因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,或氣血虧虛,導致經脈失養或氣機阻滯。其主要病機包括:

  • 衛陽不固:陽維脈失職,陽氣不能固護體表,故易感外邪,出現寒熱症狀。
  • 陽氣亢盛:脈氣壅滯,化熱上衝,引發眩暈、肩背僵硬等實證。
  • 陰陽失調:陽維脈與陰維脈協調失常,導致陰陽失衡,影響整體氣機運行。

治法與方藥

歷代醫家對陽維脈病的治療多從調和營衛、疏泄陽熱著手,常用方劑包括:

  • 桂枝湯:適用於營衛不和、寒熱交替者,可調和陰陽,溫通陽維。
  • 麻黃湯:針對風寒外束、陽鬱不宣之表實證,能發汗解表,疏暢陽維。
  • 黃芪建中湯:若陽維脈氣虛弱,兼見疲乏畏寒,可益氣溫陽,補益脈氣。

陽維脈病涉及經絡與臟腑的整體聯繫,臨床需辨明虛實寒熱,結合脈證施治,以恢復陰陽維脈的協調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