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維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維穴
陽維穴乃陽維脈之交會穴,屬中醫經絡系統中的重要節點。陽維脈為奇經八脈之一,主維繫一身之陽氣,與諸陽經相聯繫,調節陽經氣血。其交會穴遍佈下肢、肩部及頭部,與多條經脈相通,具有協調陽氣、疏導經絡之效。
陽維脈之交會穴
陽維脈於人體各部與多條經脈相交會,據《針灸甲乙經》等古籍記載,其具體交會穴如下:
下肢部
- 金門穴(足太陽膀胱經):位於足外側,第5跖骨粗隆下方,赤白肉際處,為陽維脈之起始交會穴,可調節下肢陽氣運行。
- 陽交穴(足少陽膽經,郄穴):位於小腿外側,外踝尖上7寸,腓骨後緣,主疏泄膽經氣血,與陽維脈共調腿足陽經之氣。
肩部
- 臑俞穴(手太陽小腸經):位於肩部,腋後紋頭直上,肩胛岡下緣凹陷中,為陽維脈與手太陽經之交會,可調和肩臂氣血。
- 天髎穴(手少陽三焦經):位於肩胛部,肩胛骨上角處,具疏利三焦氣機之效。
- 肩井穴(足少陽膽經):位於肩上,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之中點,為陽維脈與足少陽經之交會,助疏導肩頸氣血瘀滯。
頭部
- 風池穴(足少陽膽經):位於項部,枕骨下,斜方肌上端凹陷處,為陽維脈與膽經之交會,擅祛風解表、清利頭目。
- 腦空穴(足少陽膽經):位於頭部,枕外隆凸上緣外側,為陽維脈與膽經交會,調節頭部陽氣。
- 承靈穴、正營穴、目窗穴、臨泣穴、陽白穴、本神穴(皆屬足少陽膽經):此六穴分佈於頭部,為陽維脈與膽經之交會,具明目、安神、通絡之效。
- 啞門穴、風府穴(督脈):位於後髮際正中線上,為陽維脈與督脈之交會,調節腦部氣血,與神志相關。
八脈八穴之通陽維穴:外關
《針經指南》云:「外關通陽維。」外關穴(手少陽三焦經)乃八脈交會穴之一,與陽維脈相通。其定位於前臂背側,腕背橫紋上2寸,尺骨與橈骨之間。此穴具有疏風解表、通絡止痛之效,常用於治療外感熱病、偏頭痛、耳鳴及上肢痹痛等症,透過調節陽維脈氣血,協調全身陽經功能。
陽維穴之功能
陽維脈主「維絡諸陽」,與手足三陽經及督脈密切相關。其交會穴分佈廣泛,能整合諸陽經之氣血,並透過下述作用調節人體功能:
- 調和陽經氣血:陽維脈與手足太陽、少陽、陽明等陽經交會,能統籌陽經氣血,維持陽氣之平衡。
- 疏導表邪:陽維脈與風池、風府等穴相連,有助於祛風解表,治療外感病症。
- 通絡止痛:透過與肩井、外關等穴之協同作用,可緩解肩頸及上肢疼痛。
綜觀之,陽維穴之應用乃基於其經脈交會特性,結合針灸或按摩刺激,以達調氣活血、平衡陰陽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