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物,於中醫學中具有多重涵義,可分述如下:

一、人體器官指稱
陽物為陰莖之別稱,屬男子外生殖器,與「宗筋」概念相關聯。《外科正宗·下疳》載:「男為房術所傷,蘊毒所致,初起陽物癢痛……不時興舉。」此處明確以陽物指涉陰莖,涉及病症多與肝腎二經相關。肝主筋,其經脈繞陰器;腎藏精,主生殖發育,故陽物生理功能與肝之疏泄、腎之封藏密切相繫。臨床常見陽物異常勃起(強中)、痿軟不舉(陽痿)等症,多責之肝鬱氣滯、腎陽虛衰或濕熱下注等病機。

二、陰陽學說之抽象概念
《素問·方盛衰論》言:「心氣虛,則夢救火陽物。」張志聰注釋為「龍雷之火」,揭示陽物於此語境中泛指屬陽性特質之自然現象。中醫理論以陰陽二元劃分事物屬性,舉凡火、太陽、雷電等具溫煦、升發、躁動特性者,皆可歸類為陽物。此類陽物若失衡則易現陽亢之證,如頭目脹痛、面赤煩躁等,與「陰平陽秘」之生理狀態相對。

三、經絡系統之關聯
足厥陰肝經「過陰器」,足少陰腎經亦與前陰相連,故陽物功能失調常反映經脈氣血異常。如《靈樞·經筋》提及「足厥陰之筋,其病陰器不用」,說明肝經氣血瘀滯可致陽物痿廢。另奇經八脈之督脈(主一身之陽)、任脈(主一身之陰)於會陰部交會,二者協調與否亦影響陽物功能。

四、病理表現之辨證
中醫對陽物病變多從整體辨治,如陰莖癢痛屬肝經濕熱者,可見局部紅腫、滲液,方選龍膽瀉肝湯;腎陽不足致陽痿者,伴腰膝酸冷,宜右歸丸加減。古籍《醫林改錯》更提出「氣虛下陷」亦能致陽物舉而不堅,善用補中益氣法,體現「陽物之病,非獨治腎」的辨證思維。

此概念體系充分展現中醫學「形神一體」「天人相應」之特質,既有具體器官定位,亦涵蓋自然哲學抽象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