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癇

陽癇為中醫病名,屬癇證之一,多因陽熱偏盛或痰熱擾神所致,臨床以熱象顯著、發作急驟為特點。其病因、證候與治療在中醫典籍中多有記載,以下分述之。

一、陽癇之定義與分類

  1. 陽熱偏盛之癇證
    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病先身熱,瘛瘲(筋脈抽搐),驚啼喚而後發癇,脈浮者為陽癇。」此類陽癇由外感熱邪或內生痰熱,擾動心神而生,發作時多見身熱、脈浮數等陽證表現。清代《雜病源流犀燭》進一步闡述:「陽癇必由痰熱客心胃,聞驚而作,甚則不聞驚亦發。」強調其病機與痰熱蘊結、上蒙清竅密切相關。
  2. 與急驚風之關聯
    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指出:「陽癇乃急驚也。」認為小兒急驚風若反覆發作,可轉為陽癇。急驚風多因外感風熱或驚恐觸動肝風,症見高熱、抽搐、神昏,與陽癇熱盛動風之病機相類。
  3. 反覆發作之驚風
    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另載:「陽癇者,因感驚風三次發搐,不與去風下痰則再發。」此指小兒驚風若未經妥善治療,反覆發作三次以上(非指單日三次,而是一段時日內累積),即可能轉為陽癇,俗稱「驚風三發便為癇」。

二、病因病機

  1. 痰熱擾神
    陽癇核心病機為痰熱內蘊,阻滯心包或脾胃,上擾神明。痰濁與熱邪膠結,致使肝風內動,發為抽搐、神昏。
  2. 外感引動
    外感風熱或驚恐等因素,可觸動內伏之痰熱,誘發癇證。《幼科證治準繩》強調「驚風三次發搐」之說,反映外邪與內傷交互為病之特點。
  3. 陽亢風動
    體質陽盛或陰虛火旺者,易因熱極生風,表現為兩目上視、手足掣搦、面赤脣紫等陽亢之象。

三、臨床表現

  1. 主證
  • 發作前多有身熱、煩躁、驚啼。
  • 發作時突然昏仆、四肢抽搐、兩目上視、咬牙吐沫。
  • 面色紅紫,脈象浮數或弦滑。
  1. 兼證
  • 痰熱壅盛者,可兼見喉間痰鳴、口苦苔黃膩。
  • 肝風內動者,多伴頭痛眩暈、肢體強直。

四、治法與方藥

  1. 清熱豁痰
    針對痰熱客於心胃之證,宜寒涼清泄,方如 妙香散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,或黃連解毒湯加減,以瀉火解毒、開竅醒神。
  2. 疏風鎮驚
    若因外感驚風轉化,初期可予 百能散五和湯 疏解風熱;繼以 水晶丹半夏丸 等滌痰通絡,防其復發。
  3. 熄風定癇
    肝風亢盛者,可配合羚角鉤藤湯平肝熄風,或加用全蠍、殭蠶等蟲類藥以增強止痙之效。

五、鑒別診斷

  • 陰癇:發作時面色青白、肢冷脈沉,多屬虛寒或痰濕,治宜溫化。
  • 癲證:以精神抑鬱、沉默呆滯為主,少見抽搐,與陽癇之陽熱動風有別。

陽癇之辨證首重痰熱風火,治療需分階段緩急,先治其標(豁痰清熱),後調其本(健脾柔肝),以杜絕病根。歷代醫家對其論述,皆圍繞「熱、痰、風」三者交互為患,臨床需細察脈證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