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邪

陽邪在中醫學中是一個重要的病因病理學概念,主要指具有陽性特質的外邪或病理因素。

基本定義

陽邪主要可分為兩大類:

  1. 六淫屬性的陽邪:指風、暑、燥、火四種外感病邪,這些邪氣致病時多表現為陽熱證候,具有易傷陰津的特性
  2. 經絡屬性的陽邪:特指侵犯人體陽經(如太陽經、陽明經、少陽經)的邪氣

六淫陽邪的特性與表現

風邪

  • 屬性:風為百病之長,具陽性特徵
  • 致病特點:起病急、變化快、病位遊走不定
  • 臨床表現:惡風、汗出、頭痛、鼻塞或皮膚瘙癢

暑邪

  • 發生季節:夏季特有的外邪
  • 致病特點:炎熱耗氣、易挾濕
  • 臨床表現:高熱、煩渴、汗多、乏力或胸悶嘔惡

燥邪

  • 屬性:有溫燥與涼燥之分,溫燥屬陽邪
  • 致病特點:乾澀傷津、易損肺系
  • 臨床表現:口鼻乾燥、咽痛乾咳、皮膚皸裂

火邪

  • 屬性:火為熱之極,陽邪之最
  • 致病特點:炎上、急迫、耗氣傷津、生風動血
  • 臨床表現:高熱、面赤、煩躁、出血或神昏譫語

陽經之邪的特性

陽經之邪具有以下特點:

  • 多發於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
  • 病位較淺,多在表、在外
  • 發病較急,但病程相對較短
  • 多表現為熱證、實證

常見症狀包括:

  • 太陽病:惡寒發熱、頭項強痛
  • 陽明病:壯熱煩渴、大汗出
  • 少陽病:寒熱往來、口苦咽乾

陽邪致病的病理特點

陽邪致病具有以下典型特徵:

  • 陽熱性:多表現為熱性症狀
  • 傷陰性:易耗傷人體陰液
  • 動性:致病變化快,症狀明顯
  • 向上向外性:症狀多表現在上部、外部

《黃帝內經》有云:「陽盛則熱」,「陽勝則陰病」,正是對陽邪致病特點的經典概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