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眥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眥赤
大眥赤為中醫眼科證名,指眼內眥(即內眼角)出現紅赤之病證。此證首見於《銀海精微》,書中記載:「大眥赤者,心之實也。」指出其病因多與心經實火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眼內眥屬心,若心經火盛,火性炎上,循經上攻於目,則可導致大眥紅赤澀痛。此外,情志鬱結、過食辛辣厚味,或外感風熱之邪,亦可引動心火,發為此證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眼內眥部位紅赤腫痛,或伴見灼熱感、流淚畏光,嚴重者赤脈可向白睛蔓延。舌質紅,苔黃,脈數或弦數,皆為心火亢盛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心瀉火為主,常用方劑如導赤散(生地黃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,此方清心火兼利小便,使熱邪從下而解。若火毒熾盛,可加黃連、黃芩等苦寒瀉火之品;若兼風熱外襲,可配伍菊花、桑葉等疏風清熱藥物。
相關證候
大眥赤與赤脈傳睛有相似之處,後者指赤脈自眥部向黑睛方向延伸,多因心火或肝熱上擾所致,二者治法相近,但赤脈傳睛病位較深,病情較重,需結合具體證候辨治。
古籍參考
除《銀海精微》外,《審視瑤函》亦提及心火目赤之證,強調「心火亢極,目赤眥爛」,進一步說明心與目之密切關係,並補充瀉心湯等方劑之應用。
綜上,大眥赤屬實熱證,臨床需辨明火邪來源,對證施治,以達清火明目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