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虛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虛喘
病證名,首載於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,屬內傷喘症之一,乃因腎陽虧虛、氣失攝納所致。《類證治裁·喘症》詳述其機理,謂「腎陽虛而氣脫,孤陽浮越」,臨床可見面赤煩躁、火不歸元等症,宗「從陰引陽」「從陽引陰」之法,選方如七味地黃丸加人參、麥冬,或腎氣湯佐沈香,或都氣丸入青鉛,以調和陰陽樞紐。
病因病機
陽虛喘之根本在於腎陽衰微,失於溫煦,致氣化無權,水濕內停,上逆迫肺;或命門火衰,不能攝納肺氣,而見動輒喘促。《雜症會心錄·喘症》指其與陰虛喘相異,特徵為「面色㿠白、口不渴、大便泄瀉、手足厥冷」,此係真陽不足,陰寒內盛之候。
辨證要點
- 主症:喘促氣短,呼多吸少,動則尤甚,聲低息微。
- 兼症:形寒肢冷,腰膝酸軟,夜尿頻多,舌淡胖有齒痕,脈沉細遲弱。
- 鑑別:與陰虛喘之顴紅盜汗、舌紅少津有別;亦不同於痰飲喘之痰多胸悶、苔膩脈滑。
治法方藥
治宜溫補腎陽、納氣平喘,代表方劑如下:
- 八味地黃湯(金匱腎氣丸):基礎方,溫腎化氣,酌加人參、紫河車以大補元氣;輔以枸杞子、菟絲子、杜仲補益精血;鹿角膠血肉有情之品,助陽填髓。
- 加減七味地黃丸:針對虛陽浮越,佐人參補肺氣,麥冬養陰斂陽,使火歸其原。
- 都氣丸加青鉛:取青鉛重鎮沉降之性,引浮陽下潛,適用於陰陽失交之重症。
相關病證
陽虛喘與真元耗損喘、虛冷上氣喘等證相類,均屬虛喘範疇,然真元耗損者常見久病及老年體衰,虛冷上氣則多兼肺中寒飲,須細辨施治。歷代醫家尤重腎為氣根之義,如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五臟之氣,雖由上而攝於下,故肺出氣,腎納氣,陰陽相交,呼吸乃和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