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虛惡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虛惡寒

陽虛惡寒為中醫證名,屬內傷惡寒之一,因陽氣虛衰、命門火弱,導致溫煦失職、陰寒內生而成。其機理在於陽氣具有「溫分肉、充皮毛、肥腠理、司闔闢」之功能,若陽虛則體表失於衛護,內臟失於溫養,故表現為畏寒怕冷,甚至不因外感寒邪而自發寒慄。

證候特徵
此證除惡寒外,常伴隨以下特徵:

  1. 形體蜷臥:陽氣不振,故患者喜蜷縮保暖,甚則踡臥少動。
  2. 四肢不溫:陽虛不能達於四末,手足清冷,尤以足部明顯。
  3. 自汗濈濈:因陽氣固攝無力,腠理疏鬆,易見自汗,汗多而質清稀。
  4. 脈象沉細:兩尺脈尤顯,反映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。
  5. 兼見臟寒:如脾胃虛弱(食少便溏)、腎陽不充(夜尿頻數、陽痿早泄)、心神失養(心悸畏恐)等,皆為陽虛生寒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  • 房勞過度:耗損腎中真陽,命門火衰,致全身陽氣生化不足。
  • 久病傷陽:慢性疾病或過服寒涼藥物,損傷脾腎之陽。
  • 年老氣衰:腎氣自然衰退,陽氣漸虧,難以溫煦周身。

治療原則
以「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」為大法,重在溫補元陽,尤重補腎健脾:

  • 輕證:選用溫和補陽方劑,如五君子煎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乾薑)健脾胃之陽;理陰煎(熟地、當歸、乾薑、甘草)滋陰中求陽;溫胃飲(人參、白朮、扁豆、陳皮、乾薑、甘草)溫中散寒。
  • 重證:需峻補命門,如右歸飲(熟地、山藥、山茱萸、枸杞、杜仲、肉桂、附子、甘草)、右歸丸(右歸飲加鹿角膠、菟絲子、當歸)填精助陽;四味回陽飲(人參、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急回陽氣;若陰陽俱虛,則以六味回陽飲(四味回陽飲加熟地、當歸)兼顧陰血。
  • 腎陽久衰:可配合海藏八味地黃丸(即金匱腎氣丸),於滋陰基礎上補火助陽,適用於陽虛兼水濕停滯者。

鑑別要點
陽虛惡寒須與外感惡寒區分:外感者多驟起,伴發熱、頭痛、脈浮;陽虛惡寒則病程長,畏寒持續,得溫稍緩,且無表證。此外,陽虛與氣虛惡寒亦異,後者以氣短乏力為主,而陽虛必見寒象。

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甲狀腺功能減退、慢性腎炎、心力衰竭等病,然中醫辨證首重整體,需結合四診審察陽虛之本,不可僅執一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