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虛發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虛發熱
病證名,指因陽氣虛衰,陰寒內盛,導致虛陽浮越於外或格拒於上,表現出真寒假熱之證候。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發熱》,後世醫家如《醫碥》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臨床特點。
病機與證候特點
陽虛發熱的核心病機在於腎陽不足,或脾腎陽氣俱虛。陽氣本應溫煦臟腑,若虛衰則陰寒內生,迫使殘存之陽氣浮越於外(格陽),或上越於頭面(戴陽),形成外熱內寒、上熱下寒之假熱徵象。
臨床表現
- 身熱徵象:
- 肌表雖覺發熱,但重按久按則熱感不顯,甚或反覺寒冷。
- 患者常感煩躁不寧,甚則欲坐臥泥水之中(陰盛格陽,陽氣躁動)。
- 面頰與頭面症狀:
- 面赤如微酣,或兩顴部泛起遊移不定的淺紅(虛陽上浮之「戴陽」)。
- 假熱真寒之象:
- 雖覺口渴、咽喉痛,卻不欲飲水,或索水後僅含漱不咽(內寒本質)。
- 下肢寒冷尤甚,小便清長,或見下利清穀(脾腎陽虛,火不暖土)。
- 脈象與舌象:
- 脈多沈細無力,或浮數而按之散漫(虛陽外越之象)。
- 舌質淡胖,苔白滑或灰黑潤澤。
治療原則
陽虛發熱屬「真寒假熱」,治當引火歸元,以溫補陽氣為本,使浮越之虛陽內返。
- 主要治法:
- 溫補腎陽:選用四逆湯、通脈四逆湯等,重用附子、乾薑破陰回陽。
- 補火生土:若兼脾陽不振,可佐以理中湯溫中健脾。
- 引火下行:少佐肉桂、牛膝等,導虛陽下歸命門。
鑑別診斷
需與以下證候區分:
- 陰虛發熱:午後潮熱、盜汗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,治宜滋陰降火。
- 陽明實熱:高熱大汗、煩渴飲冷、脈洪大,屬邪熱熾盛。
- 少陽鬱熱:寒熱往來、口苦咽乾,爲樞機不利所致。
陽虛發熱為危急之候,若誤用寒涼清熱,恐致陽氣暴脫,應緊扣「陰極似陽」本質,從虛寒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