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虛喉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虛喉痹
概述
陽虛喉痹為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屬「喉痹」範疇,因久病傷陽或過用寒涼藥物,導致陽氣虛衰、陰寒內盛,繼而引發咽喉失養、氣化不利之證。其特徵為咽喉疼痛日久不癒,伴有全身陽虛之象,如畏寒倦怠、手足不溫等。此病名首載於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,強調中氣內虛、元陽浮越為其核心病機。
病因病機
- 久病傷陽:喉痹日久,反覆發作,過用清熱解毒或苦寒攻伐之品,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中焦虛寒。
- 陰寒內盛:陽氣不足,無力溫煦咽喉,寒凝經脈,氣血運行不暢,咽喉失養而痹阻。
- 元陽浮越:中氣下陷,虛陽上浮,常見於病情深重者,表現為真寒假熱之象,如面色潮紅而無光澤、脈浮散無力等。
臨床表現
- 咽喉症狀:咽喉疼痛綿綿,遇寒加劇,吞嚥不利,或覺咽喉梗阻感,痰涎清稀量多。
- 全身症狀:畏寒肢冷,倦怠乏力,面色㿠白或浮紅無華,語言低微,甚則聲如鼾睡、痰鳴如拽鋸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淡胖、苔白滑,脈沉弱或浮大而散,按之無根。
辨證要點
需與「陰虛喉痹」「風熱喉痹」鑑別:
- 陰虛喉痹:咽喉乾痛灼熱,伴五心煩熱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風熱喉痹:發病急,咽喉紅腫熱痛,伴發熱惡寒,脈浮數。
陽虛喉痹則以虛寒為本,病程長,咽喉隱痛為主,全身陽虛症狀顯著。
治法與方藥
- 回陽救逆:適用於元陽浮越、病情危急者。
- 主方:獨參湯(人參大補元氣,濃煎緩服),或參附湯(人參、附子)以回陽固脫。
- 加減:痰多者加竹瀝、薑汁溫化痰涎;汗出不止加龍骨、牡蠣斂汗固陽。
- 溫補脾腎:緩解後調理,以溫中助陽為主。
- 腎陽虛:右歸丸(熟地、肉桂、附子等)溫補腎陽。
- 脾陽虛:附子理中湯(附子、人參、乾薑、白朮、甘草)健脾溫中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選用關元、氣海、足三里等穴,艾灸以溫補元陽。
- 外治法:以溫熱藥液含漱(如生薑、肉桂煎湯),或配合辛溫解表藥燻蒸咽喉。
陽虛喉痹屬本虛標實之證,治療當以扶陽為先,兼顧標症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強調「陽氣為一身之主」,此症調治需注重長期溫養,避免再次損傷正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