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虛失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陽虛失血,病證名。主要指脾腎陽虛所致失血證。
《金匱翼.諸血統論》:「陽虛失血者,脾胃氣虛,不能固護陰氣也。《仁齋直指》雲,血遇熱則宣流,故止血多用涼劑。然亦有氣虛挾寒,陰陽不相為守,榮氣虛散,血亦錯行,所謂陽虛陰必走是耳。外證必有虛冷之狀,其血色必黯黑而不鮮。」
治宜溫中,使血自歸經絡,用理中湯加南木香,或甘草乾薑湯。
《醫略六書》謂本證乃「腎中陽虛,下寒上熱」所致,用八味丸引火歸元以止血。
如陽虛大吐血成升鬥者,初用花蕊石散以化之,隨用獨參湯以補之,繼用四君、八珍等調之(見《醫學心悟》)。
參見吐血、內傷吐血條。
陽虛失血,是指由於脾腎陽虛,不能固護陰氣,導致陰虛內熱,血液妄行所引起的吐血、便血、崩漏等出血症狀。
陽虛失血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
1、面色蒼白,唇甲青紫,手足冰涼,畏寒肢冷,腰膝酸軟,精神疲乏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,小便清長。
2、吐血、便血、崩漏等出血症狀,血色暗黑,質地黏稠,伴有頭暈目眩,耳鳴心悸,失眠多夢,健忘等症狀。
陽虛失血的治療,以溫補脾腎、固護陰氣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1、理中湯:由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乾薑、附子等組成,具有溫中健脾、散寒止血的作用。
2、八味丸:由熟地黃、山藥、山茱萸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丹參、當歸等組成,具有滋陰補腎、固精止血的作用。
3、獨參湯:由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乾薑等組成,具有大補元氣、溫補脾腎的作用。
陽虛失血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1、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2、飲食宜清淡,少吃生冷油膩食物。
3、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4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避免情緒激動。
5、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