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虛失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虛失血

陽虛失血為中醫病證名,主要因脾腎陽氣虛衰,固攝無力,導致血液外溢所致。此證屬「虛寒性出血」,與常見的血熱妄行不同,其病機關鍵在於陽氣不足,陰寒內盛,氣血失於溫煦與統攝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陽不足:脾主統血,若中焦陽虛,脾胃氣弱,無法固護陰血,則血不歸經而溢於脈外。
  2. 腎陽虧虛:腎為先天之本,內寄命門之火。若腎陽衰微,下元虛冷,則陰寒上逆,虛陽浮越,使血行失序,溢滲絡外,如《醫略六書》所言「腎中陽虛,下寒上熱」。
  3. 陽虛陰走:陽氣虛弱,陰寒內盛,陰血失於陽氣之固攝而外溢,如《金匱翼》所謂「陽虛陰必走」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血色特徵:血色黯黑不鮮,或呈淡紅,質清稀,與血熱出血之鮮紅濃稠有別。
  • 全身症狀:面色蒼白或晦暗,四肢不溫,畏寒喜暖,神疲乏力,舌淡胖、苔白滑,脈沉遲或細弱。
  • 出血部位:常見吐血、便血、婦人崩漏等,多屬慢性失血。

治法與方藥

陽虛失血當以溫陽固攝為主,不可妄用寒涼止血,以免更傷陽氣。治法依病位深淺而異:

  1. 中焦虛寒(脾陽不足)

    • 主方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姜、甘草)加木香以行氣溫中,助脾統血。
    • 輕證甘草乾姜湯,溫中復陽以攝血。
  2. 下元虛冷(腎陽虧虛)

    • 主方八味腎氣丸(即金匱腎氣丸),引火歸元,溫補腎陽,使血得溫攝而自止。
  3. 急症大出血

    • 初期:急用花蕊石散化瘀止血。
    • 後續:以獨參湯益氣固脫,繼用四君子湯八珍湯調補氣血,穩固根本。

與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血熱妄行:出血鮮紅、身熱煩渴、舌紅脈數,治宜清熱涼血,如犀角地黃湯。
  • 氣虛失攝:出血綿延、氣短懶言,但無明顯畏寒,治宜補氣攝血,如歸脾湯。

陽虛失血屬本虛標實之證,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,注重溫補兼顧,方能標本同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