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虛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虛頭痛,乃中醫病證之名,屬頭痛證型之一,主因陽氣虛弱,清陽不升,頭部失於溫煦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陽虛頭痛多因素體陽虛,或久病耗傷陽氣,或過服寒涼藥物,損傷脾腎之陽,以致陽氣虛衰,無力溫煦頭面經脈,清陽之氣不得上達巔頂,濁陰之氣上逆,故而發為頭痛。

臨床表現

此類頭痛特點為 頭痛隱隱、綿綿不休,常伴有頭部沈重感,患者多言其頭部「昏沈不清」,或如裹如蒙。病者常見以下兼症:

  • 畏寒怕冷:尤以頭部為甚,遇風寒則痛甚,得溫則減。
  • 面色晄白:陽虛不能上榮於面,故面色少華,甚則蒼白。
  • 精神萎靡:陽氣不足,神失溫養,故倦怠乏力,動則氣短。
  • 食欲不振:脾陽不足,運化失職,故納差食少,口中淡而無味。
  • 脈象微細:陽虛鼓動無力,脈來沈弱,或見遲脈。

此證頭痛 遇陰雨天氣或寒冷環境時加重,蓋因外寒引動內寒,使陽氣更受遏抑。若兼腎陽虛者,或見腰膝酸冷、夜尿頻多等症;若屬脾陽不足,則可伴見腹部冷痛、大便溏薄等象。

鑒別要點

  • 與氣虛頭痛之異:陽虛頭痛乃氣虛之甚,必兼畏寒肢冷等虛寒之象;單純氣虛者,雖倦怠乏力,但未必明顯怕冷。
  • 與痰濁頭痛之別:痰濁頭痛亦見頭部沈重,然多伴胸悶嘔惡、苔膩脈滑,而陽虛頭痛則以畏寒脈弱為特徵。
  • 與血虛頭痛之辨:血虛頭痛多見眩暈、面色蒼白無華,但無明顯畏寒,反因血虛生熱而或見心煩。

治療原則

治當 溫補陽氣,升舉清陽,藥多選 甘溫益氣之品,如人參、黃耆補中益氣,附子、肉桂溫補腎陽,柴胡、升麻助升清陽。若兼寒凝經脈,可佐細辛、川芎以溫通止痛。

代表方劑

  • 附子理中湯:適用於脾陽虛弱,頭痛伴腹冷便溏者。
  • 右歸丸:適於腎陽不足,頭痛且腰膝冷痛者。
  • 補中益氣湯:若中氣下陷,清陽不升,可加蔓荊子、藁本以引藥上行。

陽虛頭痛屬虛證,其痛雖緩,卻纏綿難癒,須辨明病位(脾、腎之異),緩緩調補,使陽氣漸復,則頭痛自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