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虛小便不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虛小便不利
病證名,首見於《症因脈治》卷四,屬中醫「小便不利」範疇,主因肝腎陽氣虛衰,氣化失司,膀胱開闔無權所致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陽虛內寒」,導致水液代謝失常,溼濁停聚,水道不通。
臨床表現
- 排尿障礙:小便點滴不利,或閉塞不通,排尿無力。
- 虛寒徵象:畏寒肢冷,手足不溫,尤以下肢為甚;小腹發涼,喜溫按。
- 全身症狀:面色蒼白或晦暗,精神萎靡,腰膝酸軟,舌質淡胖、苔白滑,脈象沉遲細弱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腎為「水火之臟」,主司二便,腎陽(命門之火)為一身陽氣之根,能溫煦膀胱、助氣化水液。若因先天不足、久病耗損,或過服寒涼,致腎陽虧虛,則:
- 氣化無力:腎陽衰微,膀胱失溫,水液不得蒸化,蓄積為患。
- 肝寒影響:肝經循行繞陰器,肝陽不足則疏泄失職,加重水道壅滯。
- 三焦失運:陽虛則三焦決瀆功能減退,水液輸布受阻。
治法方藥
治療以「溫補腎陽,化氣行水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- 金匱腎氣丸(《金匱要略》):
- 組成:附子、桂枝、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。
- 方義:附子、桂枝助陽化氣;六味地黃丸基礎滋陰助陽,佐澤瀉、茯苓利水滲濕。
- 八味丸(即腎氣丸加減):
- 加強溫補之效,適用於陽虛較甚者。
- 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:
- 若兼脾陽不振,可加乾薑、白朮溫運中焦,助先天陽氣生化。
相關鑑別
- 氣滯小便不利:以胸脅脹滿、情志不舒為特點,脈弦,治宜疏肝理氣(如沉香散)。
- 溼熱小便不利:伴尿赤灼痛、舌紅苔黃膩,脈數,治宜清利溼熱(如八正散)。
內經理論依據
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云:「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」陽虛小便不利,正是「氣化失職」之典型表現,須從調補腎陽入手,復其氣化之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