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虛眩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虛眩暈

病證名:陽虛眩暈,屬中醫眩暈證型之一,因體內陽氣虛衰,清陽之氣無力上承頭目所致。首見於元代《世醫得效方》卷三,後世醫家多沿襲其論述,並結合臨床加以補充。

病因病機
陽氣為人體生命活動之根本,具溫煦、推動、升發之能。若素體陽虛,或久病耗傷陽氣,或過服寒涼藥物克伐陽氣,致使陽氣虧虛,清陽不升,頭目失於溫養,則發為眩暈。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,頭為之苦傾,目為之眩。」即描述陽虛清陽不升所致頭目失養之狀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頭暈目眩,其特點多呈綿綿不休,遇勞加重,休息稍緩,可伴以下兼證:

  1. 頭部症狀:頭昏沉或隱痛,晨起尤甚,片時方緩,或眩暈劇烈時欲仆倒。
  2. 陽虛失溫:畏寒肢冷,四肢不溫,面色㿠白或淡暗。
  3. 氣虛失固:氣短乏力,自汗出,動則加重。
  4. 耳竅失養:耳鳴如蟬,聽力減退,耳聾。
  5. 脈象舌象:脈多沉細弱,舌淡胖嫩,苔白滑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脾陽虛為主:兼見納呆腹脹、大便溏薄,治宜溫補脾陽,升清降濁。
  2. 腎陽虛為主:伴腰膝痠冷、夜尿頻多,治宜溫補腎陽,填精益髓。
  3. 心陽虛為主:有心悸怔忡、胸悶氣短,治宜益氣溫陽,通脈定眩。

治療原則
以「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」為大法,重在溫補陽氣,佐以升提清陽。

常用方劑

  1. 三五七散(出自《世醫得效方》):治陽虛風寒上擾之眩暈,以細辛、乾薑、防風等溫陽散寒、通竅醒神。
  2. 參附湯(《婦人良方》):人參大補元氣,附子溫壯真陽,適於陽氣暴脫之眩暈欲仆。
  3. 正元散(《博濟方》):補氣健脾、溫陽化濕,治中陽不足之頭暈倦怠。
  4. 黑錫丹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溫腎陽、鎮浮陽,用於腎陽虧虛、虛陽浮越之眩暈耳鳴。

相關鑑別
需與「虛陽上浮眩暈」相區別。後者屬陰盛格陽、陽氣浮越於上,可見面赤如妝、口乾咽燥等真寒假熱之象,而陽虛眩暈則純屬虛寒,無假熱表現。

文獻補充
清代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載:「頭旋眼花者,陽虛也」,強調陽虛致眩的病機關鍵。明代《景岳全書》亦指出:「無虛不作眩」,突顯陽氣虧虛在眩暈發病中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