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虛陰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虛陰盛

陽虛陰盛,乃中醫學「陰陽學說」之重要術語,指人體陰陽失調,陽氣衰弱而陰寒內盛的病理狀態。在中醫理論中,陰陽二者相互制約、依存,共同維持生命活動之平衡。若陽氣不足(陽虛),則無力制約陰氣,致使陰寒之氣相對偏盛,形成「陽虛陰盛」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此證多因先天稟賦薄弱,或後天失養(如久病耗損、過勞、飲食生冷、房事不節等)所致。腎為先天之本,內寄元陽,若腎陽虛衰(命門火衰),則無法溫煦臟腑、推動氣血運行,進而導致陰寒內生。此外,脾陽虛弱亦為常見因素,因脾主運化,若脾陽不振,則水濕停聚,加重陰寒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陽虛陰盛之證,以「虛寒」為特徵,常見以下症狀:

  • 形寒肢冷:陽氣衰微,不能溫煦肌表,故畏寒怕冷、四肢不溫,甚則厥逆。
  • 痰飲水腫:陽氣無力運化水液,致水濕停聚,形成痰飲,或泛溢肌膚為腫。
  • 泄瀉清穀:脾腎陽虛,水穀不化,故大便溏薄、完穀不化,或五更泄瀉。
  • 精神萎靡:陽氣不振,神失溫養,故見倦怠乏力、嗜睡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淡胖、苔白滑;脈沉遲或微細。

證候分類

陽虛陰盛可因臟腑不同而表現各異,常見以下證型:

  1. 腎陽虛衰:腰膝冷痛、夜尿頻多、男子陽痿、女子宮寒不孕。
  2. 脾陽不振:脘腹冷痛、喜溫喜按、食欲不振、泛吐清水。
  3. 心陽不足:心悸怔忡、胸悶氣短、面唇青紫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此證以「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」為法,即溫補陽氣、驅散陰寒。常用方劑如:

  • 腎陽虛者:金匱腎氣丸、右歸丸。
  • 脾陽虛者:附子理中湯。
  • 心陽虛者: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。
    針灸則多取任脈、督脈及背俞穴(如關元、命門、腎俞),以艾灸溫通為佳。
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陰陽動態平衡」之核心思想,臨床須細辨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