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眥

大眥,又稱內眥,為人體眼部結構之一,位於目內側,即上下眼瞼於鼻側相連之處。此名詞首見於明代醫家趙獻可所著《醫貫》卷四,屬中醫解剖學之專有名詞,與外側之小眥(外眥)相對應。

在中醫理論中,大眥不僅為形態學描述,更與經絡、臟腑密切相關。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(即大眥),而《靈樞·經脈》亦提及「膀胱足太陽之脈,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」,顯示其為經氣輸布之要衝。此外,大眥之狀態可反映臟腑健康,如心火亢盛或小腸積熱時,此處易現赤脈或腫痛,與「心開竅於舌,其華在面,繫於目」之理論相呼應。

歷代醫家對大眥之應用多結合臨床診察。如《銀海精微》論述目疾時,常以內外眥區分病位,若大眥赤痛,多責之於心與小腸;而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指出,大眥漏膿(膿漏症)多因風熱壅滯或氣血失和所致。此類記載均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診斷特色。

大眥之生理功能亦與淚液代謝相關。中醫認為「淚為肝之液」,而肝氣通於目,若肝血不足或風熱上擾,可致大眥處淚溢或乾澀,此與西醫學之鼻淚管開口位置雖有相通,然中醫更強調其與肝腎陰陽之整體聯繫。

綜觀之,大眥於中醫理論中兼具結構與功能意義,既為經絡循行之樞紐,亦為望診察病之關鍵,其論述深植於臟腑氣血之辨證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