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虛則外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虛則外寒

「陽虛則外寒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人體陽氣虛弱,無法溫煦體表,導致外在寒性證候的表現。此理論源於《素問·調經論》:「陽虛則外寒……陽受氣於上焦,以溫皮膚分肉之間,今寒氣在外,則上焦不通,上焦不通,則寒氣獨留於外,故寒栗。」

理論基礎

  1. 陽氣的生理功能
    陽氣為人體溫煦與推動之氣,主司衛外固表、溫養皮膚肌肉。陽氣充沛,則體表得溫,腠理緻密,外邪不易入侵;反之,陽氣不足,則體表失於溫煦,寒邪易客於肌腠。
  2. 上焦與陽氣的關係
    上焦(心肺所居)為陽氣布散之樞紐,《內經》言「陽受氣於上焦」,意指陽氣依賴上焦的宣發作用,輸布至體表以維持體溫。若上焦氣化不利(如心肺陽虛或寒邪阻遏),陽氣無法外達,寒氣獨留於體表,遂發為惡寒、戰慄等症。
  3. 寒邪內外的病機

    • 外寒侵襲:寒為陰邪,易傷陽氣。若寒邪外襲,初期可郁遏衛陽,導致「陽氣閉阻」的實寒證(如風寒表證);久則耗傷陽氣,轉為陽虛之虛寒。
    • 陽虛生寒:素體陽虛或久病傷陽者,即使無外寒侵襲,亦因陽氣失於溫運,而見畏寒肢冷、喜暖倦卧等虛寒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要症狀:畏寒喜暖、四肢不溫、面色蒼白、精神萎靡。
  • 兼見證候
    • 上焦陽虛:氣短心悸、胸悶自汗(心陽不足)。
    • 中焦陽虛:脘腹冷痛、食少便溏(脾陽不振)。
    • 下焦陽虛:腰膝冷痛、夜尿頻多(腎陽虧虛)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淡胖嫩、苔白滑;脈沉遲無力。

與其他證候鑑別

  1. 陽虛則外寒 vs 陰盛則內寒

    • 陽虛外寒:屬「虛寒」,病機為陽氣不足,溫煦失職,以體表畏寒為主。
    • 陰盛內寒:屬「實寒」,病機為陰寒內盛,陽氣被遏,以臟腑冷痛、分泌物清冷為甚。
  2. 陽虛外寒 vs 外感風寒

    • 陽虛外寒:病程長、無表證(如鼻塞流涕),屬裏虛證。
    • 外感風寒:病程短、伴表證,屬表實證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法以「溫補陽氣」為主,根據病位配伍:

  • 溫通上焦:桂枝、炙甘草(如桂枝甘草湯)。
  • 健脾溫中:乾薑、白朮(如理中丸)。
  • 補腎助陽:附子、肉桂(如腎氣丸)。

此證揭示了陽氣在維持體溫中的核心作用,亦體現中醫「陽主溫煦」的理論框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