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虛則外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陽虛則外寒是指陽氣虛弱,不能溫煦體表,導致外寒症狀的一種證候。這在《素問·調經論》中有所提及,說明瞭陽氣的重要作用。

陽虛則外寒的病機是由於陽氣虛弱,無法溫暖體表,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,導致寒氣停留在體表,出現寒冷、畏寒、四肢不溫等症狀。

這種情況下,患者會出現以下幾個臨床表現:

  1. 寒冷怕冷:體表無暖意,感覺特別寒冷,對於寒冷環境無法適應。
  2. 四肢不溫:四肢表面冰涼,觸摸不暖和。
  3. 面色蒼白:由於陽氣不足,無法使面色充滿血氣,因此出現蒼白無華的現象。
  4. 精神萎靡:由於陽氣虛弱,影響到心神,讓人感到疲憊、無精神。
  5. 食慾不振:陽氣虛弱,消化功能受損,導致食慾不振、大便溏薄。
  6. 小便清長:陽氣虛弱,使體內的津液無法固攝,導致頻尿和尿量增多。
  7. 舌淡苔白:舌體呈淡白色,舌苔也較為白淨。
  8. 脈沉細無力:患者的脈搏感覺虛弱,脈搏顯得沉細。

治療陽虛則外寒的方法是以溫陽散寒為主。常用的中藥有附子、乾薑、肉桂、白朮、茯苓和甘草等。

預防陽虛則外寒需要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保暖:避免受到寒冷的侵襲,特別是在寒冷的季節,應該穿暖和的衣物。
  2. 鍛煉身體: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強體質,提高身體的抵抗力。
  3. 飲食調理:多吃溫熱性食物,如姜、蒜、辣椒等,有助於溫暖身體。
  4. 保持心情舒暢:情緒波動會對陽氣產生負面影響,要保持心情穩定和舒暢。

陽虛則外寒是一種常見的病症,如果有相關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影響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