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虛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虛證

陽虛證,為中醫病證名,指人體陽氣虛衰、溫煦推動功能減弱所呈現的證候。首見於《素問·調經論》,其成因多與先天稟賦不足、久病耗損陽氣,或寒邪直中、過服寒涼藥物損傷陽氣有關。此證常見於慢性病或重危病候,臨床表現依病情輕重可分為兩類:

一、一般陽虛證

此類多屬陽氣虧虛,臟腑功能衰退,常見於慢性虛損性疾病。

主要證候

  • 面色:蒼白或㿠白(白而無華)。
  • 精神:神疲懶言,氣息短弱。
  • 體感:畏寒肢冷,喜暖惡寒。
  • 二便:小便清長,大便稀溏或完穀不化。
  • 舌脈:舌質淡胖,舌苔薄白;脈象沉細無力,或浮大而空。

病機分析
陽虛則溫煦失職,故見畏寒肢冷;氣化無力則水穀不運,致便溏尿清;陽氣不充於表,故面色㿠白、舌淡脈弱。

治法
以「益氣溫陽」為主,常用方如:

  1.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適用於中焦陽虛兼氣陷者。
  2. 理中丸(《傷寒論》):溫補脾陽,主治中焦虛寒。
  3. 保元湯(《博愛心鑒》):補益心脾肺之陽,尤宜氣虛兼陽弱者。

二、陰寒內盛、陽氣衰微證

此類屬陽氣極度衰竭,陰寒內盛,多見於急重症或末期病候,如「亡陽證」。

主要證候

  • 四肢:厥逆冰冷,過肘膝。
  • 消化:下利清穀(完全不化),脘腹冷痛。
  • 體態:蜷臥欲寐,精神恍惚。
  • 汗出:頭額冷汗淋漓(絕汗)。
  • 舌脈:舌淡紫,苔白滑;脈微欲絕或沉遲無根。

病機分析
陽氣衰微至極,失於溫煦則四肢厥逆;陰寒內迫,陽不固攝,故下利、汗出;脈微欲絕為陽氣將脫之危象。

治法
急當「回陽救逆」,代表方劑:

  1. 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:溫補少陰,散寒回陽。
  2. 參附龍牡湯(《正體類要》加減):益氣固脫,收斂浮陽,適於陽氣暴脫者。

臟腑陽虛辨證

陽虛證可因不同臟腑病位而兼夾特異表現:

  • 心陽虛:心悸胸悶,甚則心痛(參考「胸痹」證治)。
  • 脾陽虛:脘腹冷痛,泛吐清水(如理中丸證)。
  • 腎陽虛:腰膝酸冷,陽痿滑精(方選右歸丸)。

中醫強調「陽氣者,若天與日」,陽虛證之調理需辨明病因病位,分層論治,輕者溫補緩圖,重者亟救垂絕之陽,以護生命之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