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臟

1. 臟腑層面之陽臟
於中醫臟象理論中,陽臟指生理特性偏於陽性的臟器,主要指兩臟。

  • 為「君主之官」,主血脈與神志,其性屬火,通於夏氣,具溫煦、推動之能,故屬陽。
  • 為「將軍之官」,主疏泄與藏血,其氣主升發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五行屬木,與春氣相應,亦歸於陽臟。

此二臟功能亢奮時,易表現為陽熱症候,如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瘡,或肝陽上亢之頭暈目赤。

2. 體質層面之陽臟
《景岳全書》提出,陽臟亦指陽盛體質之人,此類人群特徵如下:

  • 生理表現:平素畏熱喜冷,喜飲涼食而無不適,面色偏紅,聲高氣粗。
  • 病理傾向:陽氣偏旺,易化熱生火,常見口乾、便秘、易怒等實熱症狀。其病機多因先天稟賦或後天飲食辛辣、情志過極所致。

中醫理論延伸
陽臟之體質與臟腑特性,需與陰陽平衡理論合參。如陽盛者雖耐寒,但過亢之陽易耗陰液,日久可能形成陰虛陽亢之證。治療上,陽臟體質者宜清洩餘熱,如黃連、梔子等苦寒之品;而心肝陽亢者,則需平肝潛陽、清心瀉火,如天麻鉤藤飲、導赤散等方劑之應用。此類辨證需結合四診,不可一概而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