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躁

病證名,指因體內熱邪亢盛而出現的躁急、躁動之證。此證多與火熱之邪內擾心神,或陽氣過亢相關,常見於外感熱病或內傷雜病之中。

病因病機

陽躁主要由以下因素所致:

  1. 熱邪亢盛:外感六淫之熱邪,或內生之火熱壅滯,上擾心神,導致精神不寧、躁動不安。
  2. 陰液耗傷:熱盛傷陰,陰虛則陽亢,虛熱內生,進一步加劇躁擾之象。
  3. 氣機鬱滯:情志不遂,氣鬱化火,火性炎上,亦可引發煩躁易怒等症狀。

臨床表現

陽躁的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神志異常:煩躁不寧,甚則憤激躁怒,言語急促,或見狂越之態。
  • 熱象明顯:口苦咽乾,煩渴欲飲,面赤目紅,身熱汗出。
  • 二便不利:小便短赤,大便乾結或秘結,反映體內熱邪壅滯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紅絳,苔黃或乾燥,脈象洪數或弦數。

治法與理論依據

中醫治療陽躁以「清熱瀉火」為主,輔以養陰安神,具體可參考以下原則:

  1. 清熱瀉火:根據熱邪所在臟腑,選用相應方藥。如心火亢盛者,可用黃連解毒湯;肝火熾盛者,宜用龍膽瀉肝湯。
  2. 通腑泄熱:若兼見腑實熱結,可投以大承氣湯類方劑,通下熱結以解躁擾。
  3. 養陰寧神:熱盛傷陰者,配合生地、麥冬等滋陰之品,或加酸棗仁、茯神以安神定志。

典籍記載
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諸躁狂越,皆屬於火」,指出躁動不安、狂亂越常等症,多與火熱之邪相關。《赤水玄珠·煩躁門》進一步闡述:「陽躁者,煩渴欲飲,憤激躁怒,二便不利」,強調其熱盛擾神的病機特點。

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陰躁:屬虛寒之證,表現為手足躁擾但神情淡漠,口渴但不欲飲,與陽躁的實熱表現迥異。
  • 痰火擾神:除躁動外,常見痰多聲嘶、胸悶等痰熱徵象,治療須兼顧化痰。

陽躁作為火熱證候的一種,其辨治需結合全身症狀與體質特點,方能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