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中之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中之陰

陰陽學說是中醫理論的核心思想之一,用以解釋自然界與人體的相對屬性及動態平衡。「陽中之陰」為陰陽學說的具體應用,意指在屬陽的範疇中,又可區分出陰陽兩面,而其中的陰性部分即稱為「陽中之陰」。此概念體現了陰陽的無限可分性,強調事物對立統一的層次性。

經典文獻依據

  1. 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
    • 「日中至黃昏,天之陽,陽中之陰也」
      一日之中,白晝為陽,黑夜為陰。而白晝又可分陰陽:從日出至日中(正午)為「陽中之陽」,陽氣最盛;日中至黃昏則為「陽中之陰」,此時陽氣漸衰,陰氣始生,雖仍屬陽,但已具陰柔之性。
    • 「背為陽,陽中之陰,肺也」
      人體部位中,背屬陽,腹屬陰。而背部臟腑(如肺)的功能特性則可進一步劃分:心為「陽中之陽」,主火熱、主動;肺為「陽中之陰」,主肅降、通調水道,具收斂、清涼之性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  1. 臟腑陰陽屬性
    五臟之中,心肺同屬陽位(胸腔),但肺的特性與陰相關:

    • 肺氣主降:與心火上升相對,肺氣下行以助水液代謝,體現「陰主沉降」的特性。
    • 肺為嬌臟:喜潤惡燥,易受燥熱所傷,需陰液濡養,故屬陽中之陰。
  2. 時間與生理節律
    中醫強調「天人相應」,一日之陽氣變化對應人體氣血運行:

    • 日中至黃昏(陽中之陰時段),陽氣轉弱,人體宜漸入靜態,過度勞累易耗氣傷陰。
  3. 病理表現
    若「陽中之陰」失調:

    • 肺陰不足可見乾咳、少痰、咽喉乾燥;
    • 陽氣不降則可能出現胸悶、氣逆等症。

與其他概念的關係

  • 陽中之陽:與「陽中之陰」相對,如心為陽中之陽,主溫煦推動。
  • 陰中之陽:陰性範疇中的陽性部分,如肝屬陰(位於腹),但肝氣主升發,故為陰中之陽。

「陽中之陰」的劃分,不僅深化了陰陽的相對性,更為臨床辨證提供理論依據,例如調理肺病時需兼顧其陽位中的陰柔特性,注重潤燥與降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