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楊賁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楊賁亨,明代江西鄱陽縣人,為著名醫家,以臨床見效迅捷、用藥靈活著稱。其診療特點在於深刻掌握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情志致病」理論,尤其擅長運用心理療法引導氣機調和,後世視為「以情勝情」治療之典範。
醫理特色與治療手法
楊賁亨深諳《內經》「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」之機轉,臨床常透過語言誘導,改變患者意念關注點,從而調節氣血運行。例如:
- 目障案例:一顯貴患目疾求治,楊賁亨刻意指出其腿部隱伏「毒發之險」,使患者終日憂慮下肢而轉移對目疾的執念。數日後,目障自消而腿亦無恙。此法暗合「引火下行」之理,蓋因肝開竅於目,過度專注易致肝陽上亢,透過轉移情志使氣血下趨,肝火得降則目明。
- 心理調氣:此類療法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移精變氣」思想,屬中醫「情志相勝」範疇,與張從正《儒門事親》所述「驚者平之」異曲同工,均透過調整精神專注點以重建氣血平衡。
學術淵源與理論背景
楊賁亨的治療思路,可追溯至以下中醫理論基礎:
- 七情內傷理論:認為過度專注某處病徵易致局部氣機壅滯,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「思則氣結」,轉移情志可打破病理性情志鎖鏈。
- 五行生剋運用:其「引火下行」實則暗含「水火既濟」原理,利用腎水(下肢關注)制約心火(目赤障翳),與朱丹溪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論相呼應。
- 針藥配合心法:雖史料未詳載其用藥,然明代醫家普遍重視「開鬱散結」,推測其或兼用柴胡疏肝、菊花明目等藥,佐以心理疏導共奏其效。
楊賁亨之事蹟僅散見於地方醫史,然其活用情志療法之案例,充分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的治療智慧,為古代心身醫學之先行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