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痹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痹氣
痹氣為中醫病理名詞,指因陽氣虛衰、陰寒內盛,導致營衛失調、氣血運行不暢,進而引發氣血閉阻不通的病理狀態。《素問.逆調論》言:「是人多痹氣也,陽氣少,陰氣多,故身寒如從水中出。」此段經文明確指出,痹氣的形成與陽氣不足、陰寒偏盛密切相關,患者常見身寒畏冷,猶如置身寒水之中。
病因病機
痹氣的產生,主要源於以下兩方面:
- 陽氣虛弱:陽氣具有溫煦、推動之效,若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失養(如過勞、久病、飲食生冷),皆可損傷陽氣,致其溫運無力。
- 陰寒內盛:陽虛則陰寒之邪易乘虛而入,或內寒滋生,寒性凝滯,進一步阻遏氣血運行,形成「陽虛陰盛」之格局。
此二者互為因果,陽虛則寒凝,寒凝又加重陽氣耗損,終致營衛之氣失和,經脈氣血澀滯,發為痹氣。
臨床表現
痹氣患者常見以下症狀:
- 畏寒肢冷:陽虛不能溫煦肢體,故覺周身寒冷,尤其四肢末梢明顯。
- 疼痛麻木:氣血痹阻,經絡不通,可見肢體關節酸楚、疼痛,或局部麻木不仁。
- 面色蒼白:陽氣衰少,氣血不榮於面,故面色㿠白或青黯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淡胖,苔白滑;脈沉遲或緊,反映內寒凝滯之象。
與相關概念之辨析
痹氣與「痹證」皆涉及氣血閉阻,但二者範疇不同:
- 痹氣:偏重於陽虛寒凝的病理基礎,屬內傷病機,可為痹證之前提。
- 痹證:泛指風、寒、濕等外邪侵襲經絡,導致肢體關節疼痛的病症,屬外感或內外合邪。
中醫調治理念
針對痹氣,中醫主張「溫陽散寒、調和營衛」,以恢復氣血暢通。常用治法如:
- 溫補陽氣:投以附子、肉桂、乾薑等藥,助陽氣生發。
- 活血通絡:配伍當歸、川芎、桂枝等,行血以開痹阻。
- 調和營衛:如黃芪、白芍、生薑等,協調營衛,促進氣血運行。
痹氣之病理,體現中醫「陽主陰從」的理論核心,強調陽氣在人體氣化中的主導作用。其辨治不僅著眼於症狀緩解,更重視扶助根本,以達「陽氣復而痹自除」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