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楊大鄴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楊大鄴(生卒年不詳),為宋代醫家,其具體籍貫與生平事蹟已不可考,然其醫學著作多見於史籍記載,尤精於婦科、兒科及風症治療。雖著作未見流傳後世,然從書名可窺其學術專長與臨床重心。

醫學著作與學術特色

  1. 《嬰兒論》與《小兒方術論》
    此二書當屬兒科專著,反映宋代醫家對小兒生理病理的重視。中醫理論認為,小兒「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」,發病易虛易實,治療需兼顧「稚陰稚陽」之體。楊氏或承襲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之學,探討小兒疳積、驚風等常見病,並重視脾胃調理,此與錢乙「小兒五臟六腑,成而未全,全而未壯」之說相呼應。
  2. 《五臟論》
    當以臟象學說為核心,闡述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生理功能與病理關聯。宋代醫家受《黃帝內經》影響,強調五臟陰陽平衡,如「心主血脈」「肝主疏泄」等理論,此書可能結合臨床,論述五臟虛實與疾病傳變。
  3. 《三十六種風論》
    風為「百病之長」,中醫風症涵蓋外感(如中風、傷風)與內風(如肝風內動)。此書或系統分類風症,如「破傷風」「漏風」等,並辨其病因病機,反映宋代醫家對風邪致病的深入研究。
  4. 《產後十九論》
    屬婦科產後調理專著。中醫認為產後「多虛多瘀」,易見氣血兩虧、惡露不絕等證。此書可能論述產後常見十九種病症,如「產後發熱」「產後蓐勞」,並提出補虛化瘀、溫經散寒等治法,與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時代相近,互有參照。

歷史背景與學術價值

楊大鄴生活於宋代,此期中醫學趨於系統化,官方設立「太醫局」,推動方書編纂與醫學分科。其著作雖佚,但從書名可推測其融合理論與臨床,尤重專科實踐,符合宋代醫學「由博返約」之趨勢。同時,其著述多論及風症、產後病等棘手證候,可見其對複雜病症的診療經驗豐富,對後世婦科、兒科發展或有啟發。

楊氏之學散見於古籍記載,雖未能完整傳世,然其學術脈絡仍可為現代中醫研究宋代醫學提供線索,亦彰顯中醫專科化之早期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