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楊得春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楊得春

楊得春,明代醫家,具體生卒年及籍貫不詳,生平事迹流傳甚少。其醫學著作《瘍科通玄論》共三卷,內容主要探討外科瘍科(即中醫外科)相關理論與臨證治法,然該書未見廣泛刊行,後世流傳不顯,或已散佚。

醫學背景與貢獻

明代中醫外科發展已趨成熟,瘍科作為獨立專科,重視癰疽、瘡瘍、腫毒等外症治療。楊得春所著《瘍科通玄論》,書名中「通玄」二字,或反映其結合中醫傳統理論(如經絡、氣血辨證)與臨床實務,對外科疾病提出深入見解。

中醫外科(瘍科)理論框架

  1. 病因病機:中醫認為瘍科疾病多因「外感六淫」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、「內傷七情」,或飲食勞倦導致氣血瘀滯、熱毒蘊結。楊得春可能在此基礎上,進一步闡述局部腫瘍與整體陰陽失衡的關聯。
  2. 辨證分型:明代瘍科注重辨別瘡瘍的陰陽屬性(如陽證見紅腫熱痛,陰證見漫腫不潰),並根據病程(初起、成膿、潰後)施治。《瘍科通玄論》或載有相關方藥,如清熱解毒的「黃連解毒湯」、托毒排膿的「透膿散」等。
  3. 外治法:除內服方劑,瘍科亦強調外敷藥(如如意金黃散)、鍼刺引流、灸法等技術。楊得春可能於書中詳述此類療法之操作與禁忌。

歷史評價

雖《瘍科通玄論》未得廣泛傳世,但明代醫家如陳實功《外科正宗》、汪機《外科理例》等著作,均反映出同期瘍科醫學的系統化發展。楊得春之論著,可視為此脈絡下的個體實踐,惜文獻不足,難以進一步考據其學術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