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楊鳳庭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楊鳳庭,字瑞虞,號西山,清代四川新都人。幼承家學,天資穎悟,博通經史子集,兼涉天文曆算,於醫道尤為精研。其學術根基深厚,臨證經驗豐富,以「辨證精準,用藥靈活」著稱,活人甚眾,譽滿蜀中。

著作方面,楊氏所撰《失血大法》專論血證診治,系統闡述血虛、血熱、血瘀等證型之鑑別要點,強調「察色辨脈,審因論治」原則。書中載有獨創的「四步止血法」,融合補氣攝血、涼血化瘀等治法,體現其對李東垣脾胃學說與朱丹溪養陰理論的創新運用。

《弄丸心法》為其臨證精華,以「丸」喻醫理之圓融,收錄內科雜病驗案八十餘則。其中對痰飲證的治療獨具匠心,提出「痰分五臟」辨證體系,發展了張仲景「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」的理論。書中「治痰三要」(辨部位、明寒熱、察虛實)之理法,至今仍為川派醫家所宗。

未刊醫籍如《脾胃總論》,據傳結合《黃帝內經》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思想,發展出「調中四法」(升清、降濁、化濕、行滯),尤重脈診中「右關候脾胃」的動態變化。另《女科樞》強調「調經當重沖任」,創製的「安榮湯」融入了川產道地藥材的使用經驗。

楊氏學術特色在於:於臟腑辨證中特重脾胃與肝腎關係,用藥善取川蜀本地藥材之性,如川連配吳萸制肝火,川芎合香附調氣血,展現鮮明的地域醫學特色。其失傳著作《分門辨證》殘篇顯示,已將運氣學說應用於瘟疫預測,可謂清代早期溫病學思想之先聲。

註:現存《弄丸心法》清嘉慶刻本藏於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,共四卷,含楊氏親批眉註百餘處,是研究其學術思想的重要文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