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楊拱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楊拱為明代醫家,生卒年不詳,主要活動於衡州(今湖南衡陽一帶)。其醫學成就集中體現於所編撰的《醫方摘要》十二卷,此書為受陳燕野(號使君)之託而輯成,屬明代重要方書之一。
學術背景與著作特色
- 編纂體例:
《醫方摘要》以病證為綱領,按症類方,每病先論病理機轉,後列對應方劑。此編排方式延續了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以病統方的傳統,但更強調「摘要」之效,剔除繁複論述,切合臨床實用需求。書中病機闡釋多融合金元醫家學說,如朱丹溪之滋陰降火、李東垣之脾胃論等,反映明代醫學對前代理論的整合。 - 方藥特點:
所收方劑多為歷代驗方,包括經方(如張仲景方)、時方(如宋代《和劑局方》)、民間效方等,並註明加減化裁之法。例如:- 對「脾胃虛弱」證,既錄李東垣《脾胃論》之補中益氣湯,亦附簡化變方,如去升麻、柴胡,改加山藥、扁豆,以適應不同病情。
- 針對「痰火咳嗽」,選朱丹溪二陳湯為基礎,並區分寒熱加減黃芩、瓜蔞等藥,體現辨證靈活性。
-
病理闡發:
書中病機論述簡明直指核心,如論「中風」強調「內虛邪中」,分風痰、氣虛、血瘀三類,對應用小續命湯、補陽還五湯等方,展現明代醫家對病因病機的系統化認知。
醫學思想與影響
楊拱的學術傾向注重「執簡御繁」,符合明代醫學追求實用的風氣。《醫方摘要》雖非創新理論之作,但其擷取歷代精華、化繁為簡的編纂方式,對民間醫家與臨床應用具有指導意義,亦反映明代中醫方劑學的普及化趨勢。此書流傳後世,部分內容被清代《醫宗金鑑》等大型醫籍收錄,間接影響了近代中醫方劑教學。
歷史定位
楊拱雖史載不詳,然其著作承先啟後,兼具理論與實用價值,可視為明代中醫方書整理與臨床經驗匯編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