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炷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炷灸

大炷灸為中醫灸法之一,指以較大艾炷施行的灸療方式。古代醫家重視艾炷大小與療效關係,如《千金要方》所言:「灸不三分,是謂徒冤。炷務大也。」強調艾炷直徑至少須達三分(約當今1厘米),方能發揮溫通經絡、驅散寒邪之效。

操作形式

  1. 直接灸
    將大艾炷直接置於穴位皮膚上點燃,若施灸至局部形成灸瘡(化膿),則屬「化膿灸」,又稱「瘢痕灸」。此法源於古代,通過持續性刺激激發正氣,多用於頑固性疾病,如哮喘、慢性虛寒證等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灸焫」療法,即包含此類強效溫補之法。
  2. 間接灸
    近代為減輕患者疼痛,常於艾炷與皮膚間墊隔薑片、蒜片或附子餅等藥物,形成隔物灸。此類操作仍沿用大艾炷,但透過介質緩和熱力,兼取藥物與艾灸雙重功效,如隔薑灸善治寒濕痹痛,隔蒜灸多用於癰疽初起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大炷灸的核心機理在於「壯火散氣,少火生氣」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,大艾炷火力峻猛,可深入臟腑,破除陰寒痼冷;其溫熱之性循經傳導,能振奮陽氣、疏通氣血滯礙。臨床常用於陰證、寒證、虛證,如脾腎陽虛之久瀉、風寒濕痹之關節痛等。

歷史淵源

唐代孫思邈推崇大炷灸法,主張「若要安,三里常不乾」,意指足三里穴施行化膿灸以保健延年。宋代《扁鵲心書》更載:「保命之法,灼艾第一」,強調大炷灸扶陽固本之效。然此法對體質要求較嚴,實熱證或陰虛火旺者不宜。

大炷灸體現中醫「以熱治寒」「以火濟火」的辨證思維,其應用須基於經絡辨證與體質評估,方能發揮「灸至病所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