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楊和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楊和(生卒年不詳),字育齡,號燮堂,清代江都(今屬江蘇)人,出身世醫之家,承襲家學,專精兒科,尤以痘疹證治見長。其學術思想強調嚴謹辨證,反對當時盛行的「痘為熱毒,宜用寒涼」之說,臨床療效卓著,求診者絡繹不絕。
學術特色與臨床成就
- 痘疹辨治
楊和認為,痘疹雖屬外感溫毒,然其發病與體質虛實、氣血盛衰密切相關。他批判片面使用黃連、石膏等寒涼藥物以「清熱解毒」的治法,主張依據痘疹形色、分布、病程階段(如發熱、見點、起脹、灌漿、收靨),結合患兒體質(氣血虛實、脾胃強弱),靈活運用溫補透托、清解化毒等法。例如:- 氣虛痘陷:主張以人參、黃耆等益氣升提,助痘透發。
- 血熱毒壅:適當配伍紫草、紅花涼血活血,避免過用寒涼遏邪。
-
兒科調護思想
楊和重視小兒「脾常不足」的生理特點,強調痘疹治療中需顧護脾胃,用藥忌峻猛克伐,常佐以白朮、茯苓等健脾之品,並注重飲食調養,反對濫用滋膩或辛燥之物。
著述與影響
- 《燮堂醫案》:收錄其臨證驗案,反映其辨治思路與用藥特色,可惜已佚。
- 《幼科秘旨》、《訂正秦昌遇幼科折衷》**: 據載為其兒科專著,內容或涉及痘疹專論與雜病調治,然未見刊行,後世僅能從其他文獻窺其片段。
- 學術傳承:其子楊子衡繼承衣缽,延續家族醫學,惟具體醫跡記載有限。
中醫理論背景補充
楊和的治痘觀點,符合中醫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的核心理念。清代溫病學興起,部分醫家推崇寒涼解毒,楊和則回歸《內經》「治病必求於本」原則,注重扶正祛邪的平衡,此立場在當時具重要臨床意義。其學說亦反映兒科「臟腑嬌嫩,易虛易實」的辨證特殊性,對後世小兒痘疹(如水痘、麻疹)治療仍有借鑒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