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楊浚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楊浚
楊浚為清代醫家,其生平事蹟及籍貫等詳細資料流傳甚少,醫史文獻中僅零星記載其名。據現存記載,楊浚曾編纂醫書《蓄艾錄》,共一卷,然該書未見刊行流傳於世,內容與影響尚待考證。
學術背景與《蓄艾錄》
清代中醫學術發展蓬勃,醫家多注重臨床經驗總結與典籍整理。書名「蓄艾」或與傳統中醫灸法相關,艾灸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以艾絨燃燒溫熨穴位,達到溫通經絡、扶陽固脫之效。清代灸法理論趨於細化,注重辨證選穴與灸量調控,楊浚此書可能涉及艾灸之應用或相關醫理,惜未得見全貌。
清代醫家與文獻特點
清代醫家常輯錄前人醫論,結合己見編撰成書,部分著作因刊刻不便或戰亂散佚。若《蓄艾錄》屬彙編性質,其內容或參酌明代《針灸大成》等灸法專著,並融入清代溫補學派思想,反映當時對艾灸療法之重視。部分未刊醫籍僅以手稿形式存世,後世偶見於私家藏書目錄,此類文獻對研究中醫術發展脈絡具潛在價值。
中醫灸法相關理論
艾灸在中醫理論中歸屬「針灸」範疇,與針刺並列為外治要法。《黃帝內經》已載灸法適應證,如「寒者熱之」「陷下則灸之」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、孫思邈皆重視灸療,至清代更發展出「隔物灸」(如隔薑灸、隔蒜灸)等技法。若楊浚所述涉及灸材(艾絨)選製或配穴原則,可窺見其對傳統療法的繼承與發揮。
清代地方醫家著作散佚者眾,楊浚及其《蓄艾錄》雖記載簡略,然從中醫文獻學角度,仍為探究地域醫學或專科技術之線索。後世若發現該書佚文,或可進一步釐清其學術貢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