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楊梅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楊梅瘡
病名
楊梅瘡為中醫病名,指因感染梅毒而引發之全身性疾病,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六。此病又稱「霉瘡」、「廣瘡」、「時瘡」或「棉花瘡」,其成因可分為「氣化傳染」(間接傳染)與「精化傳染」(直接接觸傳染)兩類。
病因病機
本病之發,多由穢毒侵襲,蘊結血脈,內攻臟腑,外發肌膚所致。穢毒初襲,多先犯肝腎,流注經絡,遂成瘡瘍。若遷延不治,毒邪深入,可傷及筋骨、關節,甚則內損心脈,終成頑固結毒。
臨床表現
初期可見「下疳」或「橫痃」,繼而發為楊梅瘡。發病前常有發熱、頭痛、骨節痠痛、咽喉乾痛等全身症狀,隨後皮膚出現病變。依其形狀不同,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楊梅斑:外陰皮膚先現紅暈,繼而成片狀斑疹。
- 楊梅疹:形如風疹,散佈體表。
- 楊梅豆:疹粒如赤豆,嵌入皮肉。
- 翻花楊毒:疹粒破潰,瘡面反凸,狀如翻花。
若毒邪深重,侵蝕骨髓、關節或內臟,則稱為「楊梅結毒」,症見關節變形、鼻塌唇缺,或內臟受損,病情纏綿難愈。
治療原則
以「清血解毒」為主,視病情輕重選方用藥:
- 內治:早期可用「楊梅一劑散」發散解毒;若毒邪蘊結,常用「土茯苓合劑」清熱除濕、解毒通絡。
- 外治:瘡瘍未潰者,以「鵝黃散」調敷,解毒斂瘡;若已潰爛,可配合生肌收口之品。
補充說明
本病與西醫「梅毒」相對應,然中醫更強調辨證施治,針對不同階段之病機調理。古籍另載有「楊梅癰」、「楊梅漏」等變證,皆屬毒邪深伏之表現,需結合具體脈證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