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虛自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虛自汗

病證名,屬自汗類型之一,因人體陽氣虛弱,衛外功能失調,腠理疏鬆不固,津液外泄所致。首見於明代《赤水玄珠·汗門》,其病理核心為「陽虛不攝」,與氣虛自汗同屬虛證,然陽虛者更兼陰寒內生之象。

病因病機
陽虛自汗多由稟賦不足、久病耗陽,或過服寒涼藥物損傷陽氣,致一身陽氣虛衰,尤以衛陽不足為主。衛陽失於溫煦固攝,腠理開闔失常,汗液隨之外泄;且陽虛不能溫化水液,易見汗出溼冷。此證常見於素體虛弱、年高腎虧,或慢性疾病(如肺脾腎陽虛)患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自汗不止,動則尤甚,汗液清稀或微冷,常伴畏寒肢冷,面色晄白。
  • 兼症:神疲倦怠、氣短懶言、腰膝酸軟,或晨起腹瀉、小便清長。
  • 舌脈:舌淡胖嫩、邊有齒痕,苔白滑;脈沉細弱或遲緩無力。

辨證要點
需與以下證型鑒別:

  1. 氣虛自汗:以氣短乏力為主,汗出無明顯冷感,舌淡脈弱,但無明顯畏寒。
  2. 陰虛盜汗:睡中汗出,醒則汗止,兼見潮熱顴紅、舌紅少苔。
  3. 營衛不和自汗:汗出惡風,時發時止,脈浮緩,屬表虛證。

治法方藥
治宜「溫陽益氣,固表止汗」,尤重補益命門之火與肺脾之陽:

  • 主方
    • 芪附湯(《赤水玄珠》):黃芪、附子,功在益氣溫陽,適用於陽虛甚而汗冷肢厥者。
    • 黃芪建中湯(《金匱要略》):桂枝、白芍、炙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、飴糖,加強溫中補虛,適用於中焦陽虛兼氣血不足者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腎陽虛甚加肉桂、巴戟天;
    • 脾虛便溏加白朮、乾薑;
    • 汗多不止加龍骨、牡蠣以斂汗固脫。

相關典籍延伸
《景岳全書·汗證》進一步闡明:「陽虛者,腠理不固,玄府不閉,津液外泄而為汗」,強調溫補元陽為治本之策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指出,陽虛自汗若兼下焦虛冷,可佐以右歸丸補火助陽。此證若遷延不愈,可發展為「亡陽」重症,當予四逆湯類急救回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