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燁與《膳夫經手錄》考略

陽燁,唐代人(生卒年不詳),其生平履歷失考,惟留著作《膳夫經手錄》四卷傳世。該書屬食療專著,以「藥食同源」為核心理念,融匯唐代以前飲食養生與中醫藥理之經驗,惜未見完整刻本流傳,僅散見於後世醫籍引錄。《膳夫經手錄》內容或涉及食材性味歸經、配伍宜忌及療疾方例,反映唐代食療學與中醫理論之密切關係。

中醫理論背景
食療為中醫「治未病」重要手段,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」之說。陽燁所錄或本於《神農本草經》藥物分類體系,按「寒、熱、溫、涼」四性與「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」五味,闡釋食材調和臟腑之功。如以生薑辛溫解表、粳米甘平補中,皆契合中醫「四氣五味」理論。書中若載「以形補形」之方(如豬心養心),亦與唐代臟象學說相呼應。

食療與方劑學關聯
唐代《千金要方》已列「食治」專篇,陽燁之作或與孫思邈學說並行,強調食物「既祛邪又安臟」之雙重作用。例如以赤小豆利水、山楂消積,皆屬中醫「祛邪八法」中「消法」與「下法」之延伸。書中若記藥膳配方,可能參酌《傷寒論》經方架構,如桂枝湯加粳米成粥,即為「湯劑食化」之例。

歷史定位與散佚考證
《膳夫經手錄》雖亡佚,然宋《證類本草》、明《本草綱目》間接引其內容,如李時珍載「唐陽燁論某物宜忌」,足見其說曾影響後世本草學。唐代食療專書多亡於戰亂,陽燁著作或為彼時民間驗方彙編,反映中古醫學「以膳代藥」之庶民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