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易

定義與成因
陽易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名,屬「陰陽易」範疇,特指男性患者於疾病初癒、氣血未復之時,與女性行房後,病氣傳染予女方所致之證候。此概念源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·卷四》,強調「男病傳女」為陽易,「女病傳男」為陰易,二者合稱陰陽易。其病理基礎在於患者餘邪未清,復因房勞耗傷精氣,致使邪毒乘虛相染,形成以氣血逆亂為核心的病機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多見以下證候:

  1. 裏急:小腹拘急絞痛,伴有明顯的墜脹感,乃因邪毒內擾,下焦氣機壅滯所致。
  2. 腰踝連腹內痛:疼痛自腰骶部延伸至腳踝與腹部,呈牽掣樣,反映足少陰腎經與足厥陰肝經受邪,經脈氣血不暢。
  3. 其他兼症:或見頭目昏沉、四肢沉重、小便短赤等,此為濕熱濁邪流注經絡之象。

病機分析
中醫認為,陽易之本在於「正虛邪戀」。患者病後元氣未復,腎精虧耗,而房事更傷精氣,致使殘餘病邪(如熱毒、濕濁)循精室或衝任之脈傳導。足少陰腎經「貫脊屬腎」,足厥陰肝經「循股陰入毛中」,故邪毒客於此二經,則見腰腹連及下肢之痛。

治法與方藥
古籍主張以猳鼠糞湯(注:猳鼠糞即雄鼠糞,又稱「兩頭尖」)為主方,取其性微寒,能清熱解毒、通利下焦,配伍其他藥物以調和陰陽、疏通經絡。後世醫家或根據具體證型加減:

  • 若偏熱毒者,酌加黃連、黃柏;
  • 若氣滯明顯者,佐以延胡索、川楝子;
  • 兼腎虛者,配伍杜仲、桑寄生。

理論延伸
陽易之說體現中醫「瘥後調攝」思想,強調疾病初癒時需避房勞、節飲食,以防「食復」「勞復」。此病雖罕見於現代臨床,但其背後的「病氣傳染」觀念,與中醫「伏邪」「瘴氣」理論相通,亦反映古人對疾病傳播途徑的獨特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