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楊梅丹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楊梅丹毒
病名
楊梅丹毒,為中醫病名,屬外科及喉科範疇,類似於現代醫學之梅毒性咽炎、喉炎等病症。此病多因風火邪毒上攻,或濕熱穢濁之氣蘊結體內,邪毒熾盛,上犯咽喉所致。其名「楊梅」,應與傳統中醫對梅毒相關病症的命名習慣有關,以「丹毒」形容其熱毒熾盛、發作迅捷之特性。
病因病機
根據中醫理論,楊梅丹毒之成因可分為內外二因:
- 外因:多由風熱邪毒侵襲,或接觸穢濁之氣,毒邪內蘊,上攻咽喉。
- 內因:素體濕熱偏盛,或腎虛陰虧,相火妄動,致使毒邪纏結不散。濕熱毒邪久滯經絡,鬱而化火,上沖咽喉,則見紅腫潰爛等症。
若病情遷延,毒邪深入血分,可變生他症,如結毒潰爛、經絡阻滯等,甚或引動臟腑失調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咽喉腫痛,甚則潰爛,黏膜紅赤或見腐斑,伴有口乾舌燥、吞咽困難,或有身熱煩躁之象。若毒邪擴散,可兼見皮膚紅疹、楊梅瘡(類似梅毒疹),舌質紅絳,苔黃膩,脈數或滑數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瀉火解毒、清熱利濕為主,佐以涼血消腫。
- 主方:可選用五味消毒飲加減,該方由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組成,具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之效。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連、黃芩、梔子以增強清熱瀉火之力;若兼濕熱蘊結,可加土茯苓、薏苡仁以利濕解毒。
- 變證處理:
- 若咽喉腐潰甚者,可配合涼膈散或黃連解毒湯以清瀉三焦火毒。
- 若陰虛火旺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可佐以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。
其他療法
除內服湯藥外,傳統中醫亦配以外治法,如:
- 吹喉散:以冰片、硼砂、青黛等研末吹喉,以清熱消腫。
- 針灸:選取少商、商陽等穴點刺放血,以瀉熱解毒;或針刺合谷、曲池以疏風清熱。
古籍參考
《喉科金鑰》提及:「風火喉痹腫痛,……及楊梅丹毒,上攻咽喉。」指出此病與風火邪毒上攻咽喉相關,治法當從清熱解毒入手。此外,《瘍科心得集》等外科典籍亦載有類似病症之論述,強調濕熱毒邪為致病關鍵,治療需注重透邪外出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