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楊梅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楊梅疔

病名,為疔腫之一種,因外形狀若楊梅而得名。首見於明代《外科啓玄》卷二,記載其特徵為「疔腫色暗黑紫,如熏梅狀」。此症多因熱毒蘊結,或氣血瘀滯所致,與梅毒相關者,臨證可見瘡面色澤晦暗,形如楊梅,潰後滲液黏稠,病情纏綿難愈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楊梅疔之成因可分內外二端:

  1. 外感邪毒:多由風熱濕毒侵襲肌表,鬱而化火,蘊結皮肉,致氣血壅滯,發為疔腫。
  2. 內傷情志或飲食:若平素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鬱結,導致臟腑積熱,火毒內熾,外發肌膚而成。
    若與梅毒相關,則多因淫毒內侵,伏於血絡,久而生濕化熱,腐蝕肌膚,發為楊梅狀瘡疔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初起為硬結,漸腫脹成疔,表面色呈暗紫或黑褐,質堅硬如楊梅,周圍皮膚紅赤,潰後流溢黃濁膿液,或夾血水。
  • 全身症狀:可見發熱、口渴、小便黃赤、舌紅苔黃膩等熱毒熾盛之象;若屬梅毒所致,或伴見關節疼痛、皮膚斑疹等伏毒徵候。

證型辨治

  1. 熱毒熾盛證

    • 主證:疔腫紅赤灼痛,伴高熱煩渴,脈洪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涼血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,重用金銀花、連翹、紫花地丁等。
  2. 濕毒蘊結證

    • 主證:疔腫晦暗,滲液黏臭,身重胸悶,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化濕解毒,活血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萆薢滲濕湯合仙方活命飲,佐以蒼朮、黃柏等。
  3. 梅毒夾瘀證

    • 主證:瘡面紫黑,久不收口,舌暗有瘀斑。
    • 治法:解毒化瘀,托裏排膿。
    • 方藥:土茯苓合劑加桃仁、紅花,或配合五寶散外用。

外治法

  • 初起未潰:可敷貼金黃散或玉露散,以清熱消腫。
  • 已潰膿成:宜提膿祛腐,選用九一丹或生肌玉紅膏外摻。
  • 若屬梅毒瘡面,另以祛毒藥線引流,或熏洗土茯苓、苦參等煎劑。

古籍考據
《外科啓玄》強調此症「色黑紫者險」,提示其病情深重;若兼見梅毒病史,則需參照《瘍醫大全》等所述「霉瘡」治法,注重內外合治,以解毒透絡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