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楊梅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楊梅痘
楊梅痘,又稱楊梅痘子,為中醫典籍記載之梅毒病程中出現的一種皮膚病變,因其外觀形似赤豆,色紅而堅硬,嵌於皮肉之中,故得此名。見於清代《醫宗金鑒‧外科心法要訣》卷七十三,屬「楊梅瘡」範疇,為楊梅瘡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典型證候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楊梅痘之發病,多因淫毒侵襲,或由不潔交合染毒,致毒邪內蘊,結於血絡肌腠。其病機關鍵為毒熱熾盛,與濕瘀互結,久而化火成毒,外發肌膚。濕熱毒邪鬱滯血分,阻遏經絡,故見痘疹硬實,色紅如豆,觸之堅韌不易消散。
臨床特徵
- 形態:疹形如赤豆,大小不一,頂端略平,色暗紅或紫紅,質地堅硬如石,深嵌皮肉,按之不易變形。
- 分布:多發於軀幹、四肢,或見於陰部,常密集或散在分布。
- 病程:初起或伴輕癢,漸發為硬結,日久難消,潰後多流穢膿,癒後易留疤痕。
證治要點
楊梅痘之治療,首重清熱解毒、涼血除濕,兼以活血散結。
- 內治:選方以黃連解毒湯、土茯苓湯為基礎,酌加丹皮、赤芍以涼血化瘀;若毒盛潰爛,可配合五寶散化裁。
- 外治:外用金黃散或生肌玉紅膏敷貼,以解毒斂瘡。然其根本仍屬楊梅瘡之變證,故當參酌楊梅瘡之總治則,如《外科正宗》所載「解毒為主,調血為佐」。
與他證鑑別
- 楊梅瘡:為梅毒泛發性皮膚表現,疹形多樣(如斑疹、膿皰),而楊梅痘專指赤豆樣硬結。
- 尋常疣:雖亦呈堅實疙瘩,然多為膚表良性贅生物,無毒邪內蘊之全身證候。
楊梅痘之記載,反映中醫對梅毒病程的細緻觀察,其治療結合「攻毒」與「扶正」,體現中醫外科「標本兼治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