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楊梅毒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楊梅毒喉,又名楊梅喉癬,為中醫喉科疾患之一,首見於清代《喉科種福》卷二。此症以外喉糜爛、色呈淡紅通亮為主要特徵,狀若石榴去皮,病勢纏綿,患者多感痛癢交加,甚則妨礙飲食,終日苦不堪言。其病理機轉與中醫「楊梅瘡毒」之邪毒上攻咽喉密切相關,屬外科癰瘍範疇,然病位專注於喉,故獨立論述。

病狀特徵

  1. 局部徵候
    發病時面目口鼻皆見潰爛,表面無明顯涎絲或垢膩附着,與一般喉癔之痰濕凝聚有別。患處色澤淡紅而透亮,宛如剝皮石榴,觸之疼痛劇烈,伴隨奇癢,日久則糜爛漸深,甚則咽喉肌膜剥脫。
  2. 全身聯繫
    多繼發於楊梅瘡毒未清,或濕熱邪毒久蘊血分。患者或見身熱煩躁、舌質紅絳、脈象弦數等熱毒熾盛之象;若病久陰傷,則可兼見口燥咽乾、脈細數等陰虛火炎之候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此症成因有三:

  • 穢毒內侵:多因接觸楊梅瘡毒(近似現代醫學梅毒),穢濁之邪從陰器或肌表侵入,循經上犯咽喉。
  • 濕熱蘊結:平素嗜食肥甘厚味,濕熱內生,與外毒相搏,纏滯咽喉肌膜,腐化成癬。
  • 血分伏火:熱毒深伏營血,隨經絡上灼咽喉,正虛不勝邪,遂致糜爛難癒。

辨證分型

  1. 熱毒熾盛證
    症見喉爛鮮紅灼痛,伴有壯熱口渴、溲赤便秘,舌紅苔黃,脈洪大。治宜清熱解毒、涼血消癰,方選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加減。
  2. 濕毒蘊膚證
    患處糜爛滲液,周圍腫脹,兼見胸脘痞悶、苔黃膩,脈滑數。當以化濕解毒為法,方用萆薢滲濕湯輔以馬齒莧、土茯苓等外洗。
  3. 陰虛火炎證
    病久喉爛色暗紅,乾痛夜甚,伴顴紅盜汗,脈細數。需滋陰降火,方取知柏地黃丸佐以玄參、麥冬濡養咽喉。

外治輔法

  • 漱滌方:以《醫宗金鑑》金銀花湯漱喉,清热解毒。
  • 吹藥法:糜爛處可選用珠黃散冰硼散吹敷,以祛腐生肌。
  • 針灸:取少商、商陽刺絡出血,合谷、曲池瀉火,配合照海滋陰利咽。

此症與近代醫學「梅毒性咽喉潰瘍」症狀相類,然中醫尤重整體辨證與穢毒伏邪之關聯,治療上強調內外合治、清解與調養並行,體現中醫「祛邪存正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