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楊梅喉癬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楊梅喉癬之中醫詳述
病名源流
楊梅喉癬為中醫外科及喉科專有病名,首見於明代醫家趙獻可所著《醫貫》,屬楊梅瘡(梅毒)毒邪上攻咽喉之變證。其名取義於「楊梅瘡」之皮膚潰瘍如楊梅狀,而「喉癬」則描述咽喉局部糜爛形似癬瘡,疊合二者病理特徵而成。
病因病機
本病核心病機為穢毒結聚咽喉,源於楊梅瘡毒(梅毒)未得清解,循經上犯。中醫認為,梅毒為濕熱淫穢之邪,若遷延失治,毒邪內陷,可沿足少陰腎經、手太陰肺經等上灼咽喉。其病理演變可分三階段:
- 毒熾氣分:初起濕熱毒壅盛,咽喉紅腫灼痛,伴發熱、口渴。
- 腐敗血肉:毒邪化火成腐,喉間潰爛流膿,散發腐臭,類似《外科正宗》所述「臭蝕咽喉」。
- 陰傷絡瘀:久病耗傷肺腎之陰,潰面蒼白灰暗,纏綿難癒,此即《瘍醫大全》所言「陰蝕喉癬」之態。
證候特徵
- 局部徵象:咽喉潰瘍深淺不一,邊緣不整,表面覆灰白腐膜,拭去易出血,潰周肌膜呈暗紅色。
- 全身兼症:可見低熱顴紅、夜寐盜汗(陰虛證),或胸悶嘔惡、苔黃膩(濕毒證)。
- 氣味特異:口鼻呼出之氣帶屍臭樣穢味,此為毒腐敗血肉之標誌。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針對不同病機提出治法:
- 清熱解毒化濕:用趙獻可《醫貫》蓽薢散(主藥:土茯苓、蓽薢、金銀花),合《醫宗金鑒》五寶散(琥珀、硃砂、珍珠等)內服,功擅滲濕拔毒。
- 滋陰降火托毒:後期陰虛者,宜知柏地黃湯加減,配伍白蘞、馬勃生肌斂瘍。
- 外治劫腐:以《外科啟玄》結毒靈藥(水銀、硝石等煉丹)吹喉,抑或銀花甘草湯漱滌,祛腐生新。
古籍辨證延伸
清代《張氏醫通》進一步區分「喉楊梅」與「喉癬」,指出前者屬「暴發毒盛」,後者為「久潰陰傷」,提示本病需分階段論治。《喉科心法》更載「楊梅結毒喉痹」,強調其與常規喉痹(咽炎)之鑑別,在於「毒根深伏,非一般風火可療」。
現代對應疾病
據其臨床特徵,楊梅喉癬相當於現代醫學之三期梅毒咽喉病變,包括:
- 梅毒性咽炎(潰瘍性病變)
- 喉部樹膠腫(壞死性肉芽腫)
惟中醫從「毒邪伏絡」角度解析其遷延性,提供清解餘毒、透絡生肌之獨特論治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