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楊梅結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楊梅結毒,又稱楊梅癰漏,是中醫古籍記載之梅毒瘡病晚期併發內臟病證的專有名稱。首見於明代《霉瘡秘錄》,屬中醫外科「霉瘡」範疇中的重要變證,其病理機制與臨床表現具有鮮明的中醫理論特色。

病機探微 本病乃梅瘡毒邪深陷所致,其發展可分為三層轉歸:

  1. 經絡浸淫階段:毒邪先犯孫絡,繼而流注十二經別,《瘍醫大全》指出:「毒積既久,循絡上攻」致氣血壅滯,形成結腫。
  2. 筋骨損蝕階段:肝主筋、腎主骨,毒邪循足厥陰、少陰經深入,致「骨節鳴痛」「筋攣如絞」,此與《外科正宗》所述「毒結骨髓」相合。
  3. 臟腑敗壞階段:毒陷三陰,上灼肺金則鼻柱塌陷,下耗腎精則齒豁顱解,中伐脾土則唇崩咽穿,終成「五敗惡候」。

證候特徵 其臨床表現可分為顯性與潛性兩類:

  • 顯性證候
    • 結腫特徵:腫塊皮色如常而根盤堅硬,破潰後呈「火炭疽」狀,其分泌物《醫宗金鑒》形容為「滴瀝穢膿,其臭如腐鮑」
    • 筋骨病變:呈現「鶴膝風」樣關節腫大,伴隨「雞鳴痛」特徵(黎明時疼痛加劇)
  • 潛性證候
    • 可現「伏氣發斑」,於胸腹出現靛青色斑疹
    • 舌象多見「霉醬舌」(舌質紫暗苔垢膩)

治療大法

  1. 內治三要
    • 搜風解毒湯應用:取土茯苓為君,佐以白鮮皮、威靈仙,功擅「引毒外透」
    • 仙遺糧方變通:針對「毒陷厥陰」者,加鬼箭羽、凌霄花以破瘀通絡
    • 滋水清肝飲化裁:後期出現「腎陰灼耗」時,當佐以龜甲、秋石等血肉有情之品
  2. 外治特色
    • 解毒紫金膏製法:含紫草、黃蠟、血餘炭等,其「化腐生肌」之功見載於《外科啟玄》
    • 灸法應用:於腎俞、陽陵泉等穴施以「雷火神針」,此技法在《針灸聚英》有專論

鑑別要點 需與下列病證相區分:

  • 與「黴瘡走黃」鑑別:後者熱毒熾盛,常見「七日暈」(七日內神昏譫語)
  • 與「臁瘡」鑑別:彼病多限於脛前,無骨節變形之虞

此病在歷代醫籍中記載詳實,現代臨床雖已罕見,然其中醫辨治體系對研究毒邪致病規律仍具重要學術價值。清代《醫門法律》特別強調:「治此者當分三焦次第,不可徑伐真元」,此說深刻體現中醫治療疑難惡疾的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