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楊梅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楊梅漏為中醫外科病症名,屬肛漏範疇,其特徵為肛周漏管外口處腫起如楊梅顆粒狀,故名。該病名首見於《外科十三方考》下編,載其主症為「肛門周圍生漏,時出腥水,不甚疼痛」,屬濕熱下注、氣滯血瘀所致之肛門瘻管病變。
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:
-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,脾胃濕熱內蘊,下注肛門
- 外感濕毒:久居濕地或感染穢濁之邪,濕熱瘀結肛周
- 氣血瘀滯:情志失調或久病致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阻絡
- 正虛邪戀:素體氣虛或久病耗傷正氣,餘毒未清,腐肉成漏
臨床特徵
- 外口形似楊梅:漏管開口處肉芽組織增生隆起,色暗紅,表面如楊梅狀顆粒
- 分泌物腥濁:時有黃白色膿液或血性滲出,氣味腥臭
- 疼痛較輕:不同於其他肛漏,本病疼痛感相對輕微
- 病程纏綿:易反覆發作,難以自愈
治療原則
-
內治法:
- 活血化瘀:方選桃紅四物湯加減,藥如當歸、赤芍、桃仁、紅花
- 清熱利濕:選用槐角丸合二妙散,含黃柏、蒼朮、槐角等
- 祛風止癢:針對肛周濕癢,加防風、白鮮皮、地膚子
- 托毒排膿:久病體虛者用托裡消毒散,含黃芪、皂角刺等
-
外治法:
- 燻洗坐浴:用苦參湯(苦參、蛇床子、金銀花、五倍子)煎湯熏洗
- 掛線療法:傳統絲線或橡皮筋掛線,逐步切開瘻管
- 手術切除:適用於複雜性肛漏,配合祛腐生肌散外敷
- 藥捻引流:以朱砂、冰片等製成藥捻,插入漏管引流祛腐
本病與現代醫學「肛周膿腫後遺瘻管」相似,但中醫強調整體辨治,除局部處理外,尤重調理臟腑功能。歷代醫家認為此病雖表現在肛周,實與肺脾腎三臟相關,蓋「肺與大腸相表裡」,脾主運化水濕,腎司二陰開闔,故治療時需參合脈證,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