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楊梅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楊梅圈
證名,屬楊梅瘡病證之一種形證表現,首載於《醫宗金鑒‧外科心法要訣》卷七十三。亦稱「楊梅圈瘡」,為楊梅瘡(梅毒之外發性皮膚病變)病程中所現特殊皰疹,其形貌特徵與證治辨析如下:
證候特徵
- 形態:
皮膚表面顯露環形或類圓形皰疹,大小不一,或單發、或數枚同現。典型者可見二至三重同心環狀排列,形成「套圈」之態,邊緣稍隆起,界線分明。 - 色澤:
皰面多呈鮮紅或暗紅色,隨病程進展或轉為紫褐,周邊或有紅暈。 - 自覺症狀:
局部瘙癢明顯,間有灼熱感,觸之或有痛感;若皰破則滲液糜爛,久則結痂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證因 穢毒內侵、濕熱下注 所致。具體可分:
- 氣分濕熱:毒邪初犯,蘊結肌表,氣血壅滯,發為紅癢皰疹。
- 血分毒熾:若遷延未治,濕熱化火,深入血絡,則見環形紫褐、潰爛痂垢。
- 正虛毒戀:後期正氣耗傷,餘毒未清,瘡形雖斂而反覆難癒。
古籍論述
- 《醫宗金鑒》:
明確記載「楊梅圈瘡」之形:「二三相套,色紅作癢」,並歸屬楊梅瘡變證,強調其與 楊梅痘、楊梅斑 等證之鑑別。 - 《瘍醫大全》:
提及此證多見於梅毒中期,濕毒外透肌膚,需與 風熱癮疹、濕瘡 區分。
治療方向
歷代醫家多以 清熱解毒、利濕化瘀 立法,內外兼治:
- 內服方藥:
初起選用 黃連解毒湯 合 土茯苓湯;若血分毒盛,酌加 犀角地黃湯(現代多以水牛角代犀角)。 - 外治:
以 青黛散 調敷,或 苦參湯 熏洗,以收斂止癢、解毒生肌。
按:楊梅圈瘡為梅毒病程特殊表現,其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(如發熱、筋骨痠痛),並參合脈象(滑數、弦澀)及舌苔(黃膩、絳刺)綜合析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