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楊梅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楊梅瘟,乃中醫瘟疫病證之一,其特徵為遍身突現紫紅色斑塊,形似楊梅,瘡疹顯著。此病名見載於清代醫家沈金鰲所著《雜病源流犀燭·瘟疫源流》,所述「霉瘡」即指皮膚潰爛如霉斑之狀,與梅毒之「楊梅瘡」須辨證區分。
病因病機
從中醫理論而言,楊梅瘟多因 疫毒熾盛 ,兼夾 濕熱穢濁 之氣,內侵血分所致。疫毒鬱於肌表,與氣血相搏,化熱生瘀,故見紫塊;熱毒燔灼,腐肉成瘡,發為霉瘡。此病機與 溫病 「邪伏血分」或 傷寒 「陽明發斑」有相通之處,然其發病急驟,傳變迅捷,更具瘟疫特性。
臨床表現
- 皮膚症狀:初起周身浮現紫紅色硬結,漸成隆起瘡塊,形如楊梅,或伴潰爛流膿,狀若霉斑。
- 全身證候:多見高熱煩渴、頭痛身痛,甚則神昏譫語,舌質絳紫,苔黃膩或焦黑,脈滑數或洪大。
- 病程特點:發病急暴,傳變迅速,若未及時清解,恐邪陷營血,致病情危篤。
治療原則
- 內服方藥:
- 清熱解毒湯 為主方,取黃連、黃芩、梔子等瀉火解毒,佐以赤芍、丹皮涼血散瘀。
- 人中黃丸(《醫宗金鑒》方)輔助清熱敗毒,適用於熱毒壅盛之證。
- 外治刺絡:以三棱針刺破紫塊,令惡血外泄,達 「透邪外出」 之效,配合外用黃連膏或如意金黃散塗敷患處。
- 分型論治:
- 若兼見神昏,加服 安宮牛黃丸 開竅醒神;
- 若濕熱偏重,苔如積粉,可合 達原飲 化濁辟穢。
古籍鑑別
《瘟疫論》載「發斑」與楊梅瘟之紫塊相似,然吳又可所論多屬熱邪迫血外溢,而楊梅瘟更強調 疫毒結聚 成瘡的特點。《瘍醫大全》提及「霉瘡」與楊梅瘟的皮膚潰爛症狀雷同,但病因有外感與內傷之異,臨證需辨明。
此病屬 疫病重症 ,治療首重截斷病勢,防其內傳心包,故用藥當速、準、狠,後期可依證調入養陰生津之品,如生地、玄參,以復營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