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楊梅癬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楊梅癬瘡
證名,屬梅毒瘡之一種,其狀若癬,故名。《外科啓玄》卷八載其證,謂其「形如癬,皮膚乾燥,瘙癢難忍」,若久病不癒,則可破潰流滋,血水淋灕,穢氣熏人,遷延難斂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穢毒侵襲,或由淫毒鬱結肌膚,久而不散所致。其發於外者,乃濕熱與穢毒相搏,浸淫腠理,氣血失和,故皮膚乾燥起屑,狀若癬疾;若毒蘊化火,則瘙癢劇烈,搔破則潰爛流膿血,穢濁難聞。
臨床表現
初起皮膚現紅斑或丘疹,漸成乾燥脫屑之癬狀,瘙癢無度,夜間尤甚。日久不癒,則潰爛成瘡,滲流血水,周圍皮膚晦暗,穢氣明顯。嚴重者,可伴見筋骨疼痛,或周身結核,乃毒邪深伏之象。
外治之法
古方多用鵝黃散外敷,取其解毒燥濕、斂瘡生肌之效。鵝黃散由雄黃、硫黃等藥組成,研末調敷,可緩解潰爛穢濁之症。若瘡面濕爛,亦可先以清熱解毒之湯劑淋洗,再行敷藥。
內治原則
當辨其毒邪深淺,濕熱輕重。若初起濕毒偏盛,可用土茯苓湯加減,以解毒利濕;若毒火熾盛,則宜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,清熱瀉火;若遷延日久,氣血虧虛,則需扶正祛毒,如托裏消毒散之類。
此證屬頑疾,須審證求因,標本兼治,方能漸瘳。歷代醫家多強調「解毒為先,調氣血為輔」,以免毒邪內陷,變生他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